缶和罍的比较

标签:
文化 |
分类: 写作相关 |
以下内容只是个人观点,欢迎专家指正。
事情缘起于昨天在南京博物院拍到的一尊青铜器,当时没有拍名字,记性又不好,所以只能回来自己鉴别。
青铜器如图:
从图上看,这个器物有颈,耳,近耳处还有圆饼装饰。为它找名字最麻烦的有2点:第一是纹样,第二是器形。
关于纹样,我刚开始以为是连珠纹,但是查到连珠纹排列相对有序且多为二方连续图案(如图)因此首先否定
放大青铜器的图片,可以发现单个纹样与勾云纹或者涡纹十分相似(个人暂时以为涡纹和勾云纹主要是尾部不同)
观察其他涡纹的资料图,发现涡纹排列相对有序(如图)
因此,还剩下一个比较可能的纹样——羽纹。
继续搜寻羽纹图案,发现了一尊嘉禾拍卖的羽纹铜器,与它花纹类似,因此以为是羽纹。
接下来是器形,一开始并没有想太多,直接以为是罍。但是随后不多久就找到了这尊青铜器的网络照片,上面写明了叫做:羽纹缶,是春秋时期的物品,出土于江苏六合。
于是我就很郁闷,为什么是缶而不是罍呢?
我的郁闷是有原因的,因为缶和罍看起来很相似,甚至有一种说法是缶是罍演变过来的。而两者主要的区别是罍有颈,缶短或无颈,缶盖能罩住缶颈直到肩部。(其他还有缶有圆饼装饰等的说法,但查阅资料其实缶和罍都曾出现过)
从原图上看,这件青铜器的脖子实在不算短,怎么看都很有可能是罍而非缶。在盖子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判定此物是缶而非罍呢?除非是器物的某处有铭文,又或者是还有其他理由?
看起来,的确是还有其他理由的。
进一步研究年代,春秋,是罍与缶交替的时期,据说战国时期罍就逐渐消失,被缶替代了。据说夏子缶的铭文上说自己是罍,但是器形却是缶。
而从出土地点上来看,这件青铜器的出土地点是江苏六合,在春秋时期是吴国和楚国交界地带。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因为缶是楚人具有特色的器物,其形制和纹饰也是楚系铜器的特点。当时的“楚器”与中原北方地区相差很大,可以说是北罍楚缶。
当时的缶有装酒的尊缶和装水的浴缶的区别,这尊没盖子,装酒多半会悲剧,因此应该是浴缶。
于是问题解决了,再回头想想上面装饰的羽纹,是不是有一点"楚人崇凤”的味道?
前一篇:关于南洋以及植物的一点牢骚
后一篇:杭州赏花之石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