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档:把根留住——《村庄》沈天鸿

(2011-01-11 14:51:59)
标签:

散文

沈天鸿

教育

文化

分类: 其他

把根留住

 

【推荐者语】人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而当下的我们,躯体前行的脚步越来越快,而自己鲜活的灵魂却远远落下。当我们突然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醒来,竭力回忆梦中所历,怅然若失的心是否空空,觉得自己就像一叶浮萍随风漂荡?我们的根在哪里啊?有什么可以挽住我们匆匆的脚步,把我们的灵魂凝住不散?不管我们走了多远,冥冥中总有一种向心力把我们往回路上牵曳。树木有根方能枝繁叶茂,文化有根方能蓬勃兴盛,人有根才能活得踏实,才不会迷失于滚滚红尘之中。那么,我们如何寻找并维系自己的根呢?当代年青一代的文学家正不懈地进行着探索,刘亮程的《风把人刮歪》与沈天鸿的《村庄》正是其中的代表作,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村 庄

  沈天鸿

 

熟悉的村庄都是不相似的,不熟悉的村庄却都十分相像,错落的屋舍,高高低低的屋场、水井、池塘,或许还有河流,鸡鸭相嬉,犬猫互逐,猪背或牛背上立着黑色八哥,还有牛栏的味儿,炊烟的气息……无论你走到哪儿,村庄都是如此,至于那村庄是在平原还是在深山,倒都一概可以忽略不计了。

村庄为何都如此相似?是不是与自有人类以来它就是生命的起源之处有关?我所见过的最古老的村庄是西安的半坡。半穴居的房屋,灶台、水罐,它虽已不是当初的全部真实,但隔着漫长时光的再现,仍栩栩如生地使我听到了水从倾斜的水罐流出的声音,看见了映照出阴暗室内一角的灶中的火光。

水与火,这两种相反不相容之物,总是与人类相伴与村庄共在并因此而相安。

修复的半坡几乎什么都修复了,唯一被遗忘的是树。

树是村庄的又一生命。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村庄,原来有树但树渐渐不能生存时,村庄离废弃也就不远了。这一点,在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的内地尚难以感觉到,但若西出阳关,荒凉的大漠戈壁中偶尔可以见到的尚未完全被风沙吞噬的断壁残垣,以及尚存的村庄外围正在枯死的树木,便在一片焦渴的沉寂中向你诉说着生命消失后的滞重。

我没能去过沙漠腹地。十多年前读到过一篇游记,其中的一段描述直到现在仍保持着我刚读到时给予我的强烈震撼:那是在新疆,作者一行人在沙漠中迷路后只好沿着一条干涸的古河床前进,猛然间见到前方河岸边有一片胡杨林,林中隐隐露出墙壁和屋顶。他们欢呼着加快步伐向村庄跑去,发现的却是一片死去的胡杨林中的一个死去的村庄!地面积沙盈尺但屋舍依然,井台依然,推门进了几户人家,床桌椅凳、灶台积薪仍在,但没有人,整个村庄都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了。他们突然感到恐怖。

艾略特写过:“村庄是一个人的归宿。”但这是一个不曾成为最后那批村民归宿的村庄,以这个村庄为归宿的,是那些死去的胡杨。

我想起许多村庄中远远就可以望见的那种村头的大树,那种树不多,一个村庄总是只有一棵或至多两棵,绝不会再多了,因为那是年龄已无法考证的古树,围粗数抱,树身几乎让你无法辨认出树皮来,但它却依然浓荫匝地,直让你惊讶——既然几乎不见树皮,那养分是如何源源不断地从根部输送进枝叶的?树身上可能缠有红布条,离地面不高的枝丫上也可能系有红布条,有时,树前地下还可能有焚香烧纸的遗烬。你可以说系红布条和焚香烧纸是迷信,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这种树,在南方的一些地区都称之为“胤树”。胤,后代后嗣之谓也。从胤树这个名称和胤树所属村庄的人们精心保护胤树来看,人们是将胤树永葆生命活力、枝繁叶茂看做是子孙后代繁衍无尽的象征的。胤,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理解为“映”、 “应”——我只听村老野夫们口头说过这个词,不曾见到文字,而实际上村民说到“胤树”时,也很有可能当做“映树”、“应树”来说的。不论是哪一个字,这种对胤树的迷信实质上并非时下所称谓的迷信,而是远古泛神论时期对树木崇拜的一种延续。树木崇拜并不限于中国,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在远古时期都有树木崇拜的习俗。这实际是一种精神仪式,一种隐约知晓了树木与村庄的内在关系,知晓了树是村庄的又一种生命形式之后产生的精神性礼拜。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判断一个村庄的历史了:远远就能望见胤树的,其历史必是源远流长;没有胤树的、,则大多是新出现的村庄。

村庄,是无神论时代最后的一个神圣场所,它是属于农业文明的。落后的,甚至是蒙昧的农业文明,却是整个人类起源和精神归宿的地方。

 

(选自《中国当代青年散文家八人集》,王久辛主编,长征出版社,2006年9月,略有改动)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

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垛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

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去年,我在一场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在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子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一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

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了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什么留住了他们?

什么留住了我?

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愤怒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选自《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北京文学》编辑部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有删改)

 

【边读边悟】

1.《风把人刮歪》中“风”、“养不乖的野云”各有什么象征意义?“风把人刮歪”在文中又有什么寓意?

2.《村庄》中为什么说“熟悉的村庄都是不相似的,不熟悉的村庄却都十分相像”?

3.在《村庄》一文中,作者说“树是村庄的又一种生命形式”,《风把人刮歪》一文中,作者也多次提到了村庄中的树。请你结合两文谈谈你对“树是村庄的又一种生命形式”的理解。

4.《村庄》结尾说村庄所属的农业文明是整个人类的精神归宿,但各种各样的“风”经过村庄以后,有的人走了出去,有的人留了下来。你觉得是什么留住了村里大多数的人们?你又怎么看待“走出去”和“留下来”两种不同的选择?

 

 

【参考答案】

1.① “风”象征着当下社会上涌动着的各种风习或潮流;“养不乖的野云”则指这些新的风习或潮流对传统观念的不完全、不充分的渗透和风化。②“风把人刮歪”说明人处在社会之中,不可能完全与外界隔绝,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时风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其中隐含着作者深层的忧虑与反思,以及对传统的坚守。

2.对于熟悉的村庄,其中的人和物都是具体的,有鲜活个性的,因而各有特点,各不相似;对于不熟悉的村庄,其中的人和物都无从细知,其形象都是模糊的、概念化的,因而在人心目中的印象都缺乏个性,十分相像。

3. ①树是村庄的又一生命,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村庄。②人们将胤树永葆生命活力、枝繁叶茂看做是子孙后代繁衍无尽的象征。③村庄中对树木崇拜的风俗源远流长,这种精神仪式性的崇拜隐含了树木与村庄的内在关系。④村庄中的一株草、一棵树等,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能挽留住我们,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

4.开放性试题参考答案示例:①或许是对传统的坚守,或许是对新风习的怀疑和畏惧使他们留了下来。②“走出去”和“留下来”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存方式,面对新的风习或潮流,“走出去”者表现出了对新生活的开拓和创新,“留下来”者表现出了对传统的坚持与守望。当然,开拓求新有开拓求新的风险,这种新变或许会附带来种种弊端;坚守亦有坚守的板滞之处,盲目坚守也会阻碍社会的向前发展。对此二种选择不可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才能从中开辟出一条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大道。(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田间小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