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意蕴深厚的散文:  <纤 夫>   沈天鸿

(2010-11-20 01:43:06)
标签:

文学评论

文化

分类: 文学评论

转载  解读意蕴深厚的散文http://www.hebss.com/gk/zhangxizheng/31.htm

 

解读意蕴深厚的散文(12)

张喜正

夫    沈天鸿

    雨声急促的夜晚,我常常产生江水上涨时那种低沉雄浑的咆哮声的幻觉,那声音似乎就在我身后,追随着我的脚步,溢满天地……联系全文看常常产生幻觉的原因有两个(1)作者长期与长江为邻的阅历和河流上背纤的经历,容易触景生情。(2)作者对社会阳刚之气回归的渴望,令他产生相关联想。

   长江的确就在我的窗外,仅仅隔着千余米的直线距离。它的水是浑黄的。一年四季,它都挟泥沙而俱下。文章写长江水颜色“浑黄”,说“一年四季,它都挟泥沙而俱下”,是为下一段描写《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的色彩作铺垫     

   今夜又有雨,这是连续的第三个有雨的春天的夜晚。一律火柴盒式的楼房,不再会有老式瓦房从瓦檐边倾泻下雨水的檐声,但落在楼顶的雨水集中从楼角那儿冲击地面的声音,虽不动听,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力感与我听到江水上涨的幻觉,此刻忽然叠加起来,使我想起了久已被我遗忘的一幅油画: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已无法在记忆中细致地复原那幅油画的所有色彩,我看见的全是苍老的黄色,不仅浑黄,而且黄的近于褐,近于黑。这色彩,不仅是伏尔加河的颜色。也是那河岸和河岸上前行的纤夫的皮肤和灵魂的颜色。在作者记忆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色彩全是苍黄,近乎褐,近乎黑。这样的描述艺术地再现了纤夫身心灵肉所经受的沉重苦难。作者从心灵上感知这幅画,它一方面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苍老的近于褐黑的黄色正是这种苦难的色彩;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勇于承担苦难和重负的坚定沉着的精神,这种色彩也正是这种灵魂的色彩。我知道我此刻看见的这色彩指的是近于赫、近于黑的浑黄色与那油画不符,但这仅仅是从眼睛的视觉角度来看才是这样,如果从心灵的视觉角度来看,我无疑是极其准确地看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的真正色彩。真正色彩是劳动者的“肤色”,也代表了劳动者承受“苦难与重负”的体魄与力量,指真正的纤夫身上表现出的力量,那种阳刚之气,那种能够承受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我不仅不是画家,甚至也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美术爱好者,证明就是我知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是因为一张日报的介绍。就我所见到的,七十年代未到八十年代前期介绍或赏析过这幅名画的非美术类报纸杂志,就有五六家之多。说明当时潜伏的精神备受推崇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结合下文忘不了的原因有两个(1)作者当过纤夫,深知一个合格纤夫应有怎样的体魄与精神,对纤夫怀有敬意。(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出了真实的纤夫,表现了承受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而当时正是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奋发图强精神昂扬之时,与画的精神相通。我也曾经在不同的河流上背过纤,学会在没有瘩的路上行走,学会在河水流速不是大急,因而纤绳还不是过于沉重的时候,将纤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头,并将右胸尽量前挺以紧贴纤板,使纤绳不致扣进肩头的肉里,但当流速很急船又满载时,就只有听任纤绳深深勒进皮肉,磨出血来也不顾的身体前倾,几乎触及地面的靠肩胛骨拽着纤绳前进了。肩膀的骨头是否够硬,是一位纤夫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我不能算一位真正的纤夫,因为我并不专以背纤为生,我只是偶尔背背纤而已。也正是偶尔背过纤,让我深知真正的纤夫有着怎样的体魄,承受的是怎样的艰辛,从而对真正的纤夫怀有一种可以说是含有敬意的复杂感情。写“背纤”的经历,既交待了“我”为何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产生强烈共鸣的缘由,也为下文揭示《纤夫的爱》中纤夫形象的虚假提供了佐证。

   这也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下子就打动了我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曾经以为再也忘不了这幅画的纤夫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却已经将它遗忘多年! 自认为再也忘不了这幅画却仍然忘了许多年,说明忘了纤夫精神的现象何等普遍,表现了作者对当前人们精神状态的不满。表达强烈的自责,强调今天的人们忘却了纤夫精神。直到今夜的雨声和我幻觉中江水上涨的轰鸣声将它送回,而这,也几乎完全是一个偶然。自责之余,又联想起当初喜爱这幅画和被那形象打动的,并不仅仅是我或少数人,今天却忘这幅画乃至忘却纤夫的,哪里又仅仅只是我?忘却一幅画当然算不了什么,然而忘却纤夫呢?似乎并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事实上,退不退出现实生活是无关紧要的,一曲《纤夫的爱》不是就唱红了两位歌手,并风行了全国么?今天的人们欣赏不已的,已是《纤夫的爱》中在卡拉OK画面中,“在纤绳上荡悠悠”的“纤夫”了。(1)用《纤夫的爱》中“在纤绳上荡悠悠”的虚假的纤夫形象,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真实的纤夫形象形成对比。(2)用《纤夫的爱》的风行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被遗忘形成对比。(3)通过两种深刻的对比,说明今天人们精神上的缺陷,呼唤纤夫精神的回归。问题并不在于这支歌中的纤夫形象的虚假,以及“荡悠悠”的纤绳只会把背纤人拖下水去的这一常识的缺乏(需要背纤之时总是逆水,而且有足够流速),而在于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欣赏缺钙的‘美”一句中的“缺钙”这一比喻,意在形象地说明缺少能够承担一切苦难与重负的阳刚之气因此,忘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实质是忘却那种有着阳刚之气的,能够承担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么? “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与“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么”中,两个“纤夫”的含意是不同,第一个指真正的纤夫,第二个指具有纤夫精神的人。含蓄批评当今时代弥漫着的某种欣赏虚假和追求享乐的病态美。呼唤能承受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雨仍在黑暗中下着,雨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促,夜色中的长江,在没有纤夫艰难行走的它自己的河床里,不为谁汹涌地汹涌,不为谁咆哮地咆哮,不为谁漉淌地流淌——但是,它真的是不为什么?!  运用排比、反问、象征。长江的流淌、汹涌、咆哮象征着一种呼唤。呼唤今天的人们要有充满阳刚之气的能承受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本文以介绍自己在“雨夜”的习惯开篇,引出对江水、雨夜的描述及相关幻觉的叙写,从自己在夜雨中产生江水上涨的幻觉写起,引出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记忆,行文自然,最后一段又回到“雨夜”,前后呼应。文中写作者背纤的经历和体验,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点明了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打动的原因,同时引出下文对今天的人们忘却纤夫精神的批判。作者写作文本,意在说明一个人、一个民族无论经历过多么深重的苦难,而在生活优裕的情况下,是很容易丧失斗志丧失精神的。纤夫精神永远需要。

                                (选自《散文》2003年第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亚洲的十一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