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选刊》“当代中国诗人答问录”   沈天鸿

(2009-01-02 21:44:38)
标签:

文学评论

沈天鸿

文化

分类: 文学理论

这是一篇以前的答问,刊登于《诗选刊》。贴在这儿吧。

 

       《诗选刊》“当代中国诗人答问录”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诗创作的?是什么触动了您的创作灵感,您对您的处女作是否满意?

        我的新诗创作自1981年8月正式开始(在那之前也写过一些,但性质不对)。好象不是因为有什么触动了所谓的“创作灵感”,而是由于对自己的散文非常不满,又一时找不到改变之路,心想把散文暂时放一放,写点别的吧。于是就写了《苦难》、《江边即景》等几首诗,分别发表在《萌芽》、《安徽文学》、《飞天》、《山花》。对这几首诗,现在回头看,不会满意是很自然的,但我也认识到,我的诗就是从它们开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而那些诗已经显露的思的性质,在我后来的诗里持续下来了,并且有变化与发展。

 

    2.您喜欢读哪些书?这些书对您创作的影响是不是很大?

       我读的书比较杂。一直特别有兴趣读的是哲学和文学理论类书。哲学对我的创作有重要影响。

 

    3.最近几年的中国新诗,您对哪一首(或几首)印象最深?

        没法说,因为难以比较出“最”,而且印象深并不一定就是因为那首诗好。

 

    4.您对中国当今诗坛现状满意吗?

       不满意。一个连学术都腐败的时代,诗坛现状会令人满意吗?诗坛好象已经进入垄断时期了。

 

    5.您是否关注近年来有关诗的论争,是否关注“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个人写作”、“反讽意识”、“互文性写作”等等“新新词语”的出现,您对它们评价如何?

        注意过。“新新词语”的出现,总是有它出现的合理性,但有一些只要知道就够了,不必“关注”。列举出的这几个,从它们自身来说,我都是肯定的——尤其是“知识分子写作”。“知识分子”有两种所指,一是泛指有知识的人,一是指有独立人格、精神与思想,表现出思想的批判性的人,套用“诗人的诗人”说法,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广义)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写作”强调的正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精神与思想,及其思想的批判性。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程光炜、张曙光、杨远宏等对“知识分子写作”都做过后一种意义上的阐释。中国显然没有“知识分子写作”传统,中国古代就不必说了,那时既然不可能有这种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又哪会有“知识分子写作”?直到鲁迅时代才可以说有了,但其后又归于沉寂。所以,倡导“知识分子写作”我以为是对的。“民间写作”按照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其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并不矛盾,有点儿异途同归,至少可以结成“统一战线”。为什么论争会弄到“知识”和“民间”上去,就不是读那些论战文章能够弄懂的了。至于“个人写作”基本可以被包括在“知识分子写作”中。“反讽”与“ 互文性”分别是现代诗意识和形式的一个特征,被突出强调也许有强调者的用意吧。

 

    6.您工作之余以什么方式消遣?有什么业余爱好?水平如何?

       因为除了白天上班,隔天把还得值一个夜班,剩下的一点业余时间基本是读书、写作。但有时也和朋友聊聊天,玩玩。

 

    7.您的朋友多吗?他们一般从事什么职业,理解您的诗吗?您的家人读您的诗吗?

       可以说多吧。几乎各种职业都有,没见过面或十几年来仅仅见过一两次的朋友也不少。大多能理解我的诗,有的还是我的诗的私下批评者。家里人则是偶尔看看。

 

    8.您怎么看中国百年新诗?

       青出于蓝。

 

    9.您对物质享受的最高梦想是什么?

       没细想过。温饱可矣。——对物质享受有最高梦想者,还写诗吗?恐怕得先去发家致富以实现这最高梦想吧。

 

       10.您最满意自己的哪一首诗,请告诉我们您认为它好在哪里?

       目前相对满意的有几首,如《火焰》、《大风》、《高速公路》等。所以,“孤篇自荐”真是个难题。或许是《泥土》?生存及生存者一直是我所关注的,《泥土》辽阔而且深入地呈现了生存者及其生存,“泥土又高又远”,深层意象乃至形式似乎也无懈可击。此外,已不知被多少人写过的“泥土”,在我的《泥土》中仍然是“第一次”,也是我对它相对满意的原因。

 

    11.您认为当代中国诗坛能够出现诗歌大师吗?

        现在我还没有看到这种迹象。

 

    12.一种观点认为:生活在谎言的掩饰下开始了真实的变革,市场偶像已经取代了别的一切,诗的声音会越来越弱。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您如何调整自己的创作心态?

       这种观点我同意一半——一直“越来越弱”是不可能的。物极必反,从来没有例外。而且,即使是在现在,市场偶像也没有也不可能在所有人那儿都取代“别的一切”。

       我以为一个人倾其一生精力,至多也只能做好一件事,其它的只能而且也必须将其置于有意无意之间,不为所动。心不动则无杂念生,无杂念生也就没有心态的必须调整之事了。

 

    13.您认为好诗有没有标准?什么标准?

       当然有标准。简单地说,这就是“好”,或者说“很有诗味”——我仍坚持诗必须有“味”,而且必须是有“诗味”。此外当然是思想深度。诗的技巧、语言功力可能都有个限度,而思想深度则是无限的,所以,最后区分伯仲的,就是思想深度如何——广度是包含在深度里的。

 

       14.您喜欢音乐吗?您对其它艺术形式感兴趣吗?

      喜欢。但是个“老外”。对画有兴趣。

 

       15.您最讨厌什么样的诗人?为什么?

       诗人首先是人。作诗先做人。把帮派谋略和商业炒作带进诗坛的,不论他的诗写得怎样,都最令人讨厌。

 

       16.您觉得您会写一辈子诗吗?假如不写诗,您去干什么?

       现在有一辈子都会写诗的感觉。但感觉并不可靠,也许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诗越写越差了,那时,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再写诗。如果不写诗干什么?写散文、论文,也可能写小说——我这十几年一直也同时在写这些。

 

       17.给您印象最深的小说、散文是哪一部?

      小说是海明威(我把“一部”偷换成“一个作家”了),散文没法回答,因为我喜欢的都是某人的一篇或几篇,却没有“一部”。

 

       18.您是属于交际广泛的那一类,还是深居简出、木讷内秀的那一类?您是否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别人如何评价您的性格?您的性格对您写诗有多大的影响?

      不深居但简出,不算木讷但有时沉默。在事关做人原则时可以说很倔(不知道这种倔是不是特立独行),不关此原则则并不特立独行。性格对诗在气质上肯定是有决定性影响的。

 

       19.您用笔还是用电脑写诗?

       以前用笔,这几年用电脑,并且几乎不习惯用笔了。

 

       20.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您的创作哪个影响更大——这是个老问题了,或者说,在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上,您有什么成功的实践?

        对于我的创作,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似乎差不多。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作品的“神”上,西方文化(主要是西方哲学)的影响则在思想方面。

       什么才是“东西方文化互补上”“成功的实践”?这个“成功”,我以为应该是水乳交融、水到渠成,“两块皮”或“移植”、“嫁接”都是不行的,刻意去“实践”也可能是不行的。换句话说,如果作品中的“东”和“西”让人觉得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难以划出界线,这个“互补”就可能是“成功”的了。我还要说一句:我不喜欢“东西方文化互补”这个说法——只要是一首好诗,不“互补”又有什么要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元旦快乐
后一篇:岩   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