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沈天鸿
沈天鸿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235
  • 关注人气:26,0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崔国斌:<读《采石场》>

(2008-07-11 22:23:11)
标签:

文学评论

转载

文化

分类: 文学评论

          读《采石场》

                                 崔国斌

   这首诗浸润着生命的无奈、沧桑与疼痛。
   其实,作为人称的“我”与作为生命存在意识的“我”是不一样的。
   “我”的另一个说法是:自己。有时我们干脆说出“自我”这个词。但无论怎么说,关键在于能够“自知”。这首诗道出了对于“我”的自知,不过这种自知不是个体的“我”,而是作为生命的“自己”。诗人将视野投向“采石场”,并以尖锐的视角切入“大理石”和它“必然”的遭遇,由此进入生命的理喻:“生死在采石场上/得到最好的阐释”。
   整首诗贯穿着一个字:冷。
   一开头,诗歌就直接打开:“采石场是冰冷的/冰冷的是大理石/任人们分解/任人们锯割”。也就是说,真正的“冷”是“被动”的大理石。而“大理石永不说话/也永不哭泣/至关重要的七情六欲/在这儿一齐彻底终止”。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患难”的大理石。诗歌的第一节最后落在“生命不比一块大理石/有更多的涵意”这一判断上,让我感到,坚强只是一种精神,生命的本质不都是我们所强调的坚强,生命有时连表达愿望的机会都没有。
   于是,生命便具有了“绝对性”:“死是绝对的/生也是绝对的”。紧接着,诗歌对此作了强调,这是生死在采石场上得到的最好的阐释。的确,这是“最好的阐释”,或许还有别的阐释,但只有这种阐释才是“最接近”的阐释,而且是本质的、触及生命本真的阐释。随后,诗人一语中的:“——漠然死去的大理石/将成为人成为马成为鹰/成为宇宙中的一切/唯独不再成为它自己”。我想,这是诗人提供给我们的、让人没有想到的“剖面”。正是这个“剖面”,构成了本诗的阅读“惊喜”。
   结尾的诗句——“那冷冷的饱经沧桑的大理石”,在“大理石”前面用了两个形容词,在我看来,这是对上句“它自己”的延伸,使得“唯独不再成为”的意味得到了加强。还有,这样的诗句又似乎是,试图通过一种“完整表达”,让所有的意识和情感得到包容。

 

原诗如下:

 

采石场

 

沈天鸿

 

采石场是冰冷的

冰冷的是大理石

任人们分解

任人们锯割

大理石永不说话

也永不哭泣

至关重要的七情六欲

在这儿一齐彻底终止

生命不比一块大理石

有更多的涵意

 

死是绝对的

生也是绝对的

生死在采石场上

得到最好的阐释

——漠然死去的大理石

将成为人成为马成为鹰

成为宇宙中的一切

唯独不再成为它自己

那冷冷的饱经沧桑的大理石

 

          1984.2.14.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