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一个教育网上复制来的(仍然是觉得好玩儿).最早好象是华东地区用它做高考模拟考的试题,后来几年陆续有其他地区用做模拟考和高考训练题(试题各不相同)。这篇也被几个散文选本和《中华活页文选》等收入或转载,但我只收到两家出版社的书,其它的连书都没见到,当然更不付稿费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纤 夫
沈天鸿
雨声急促的夜晚,我常常产生听到江水上涨时那种低沉雄浑的咆哮声的幻觉,那声音,似乎就在我的身后,追随着我的脚步,溢满天地……
长江的确就在我的窗外,仅仅隔着千余米的直线距离。它的水是浑黄的。一年四季,它都挟泥沙而俱下,不过大约二十年前每到冬天的相对澄澈,对于它与对于我一样,都已成为过去的“永远”了。
今夜又有雨,这是连续的第三个有雨的春天的夜晚。一律火柴盒式的楼房,不再会有老式瓦房从檐边倾泻下雨水的檐声,但落在楼顶的雨水集中从楼角那儿冲击地面的声音,虽不动听,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力感与我听到江水上涨的幻觉,此刻忽然叠加起来,使我想起了久已被我遗忘的一幅油画:列宾的《伏尔加何上的纤夫》。我已无法在记忆中细致地复原那幅油画的所有色彩,我看见的全是苍老的黄色,不仅浑黄,而且黄得近乎于褐,近乎于黑。这色彩,不仅是伏尔加河的颜色,也是那河岸上前行的纤夫的皮肤和灵魂的颜色。我知道我此刻看见的这色彩与那油画不符,但这仅仅是从眼睛的视觉角度来看才是这样,如果从心灵的视觉角度来看,我无疑是极其准确地看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的真正色彩。
我不仅不是画家,甚至也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美术爱好者,证明就是我知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是因为一张日报的介绍。就我所见到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前期介绍或赏析这幅名画的非美术类报纸杂志,就有五六家之多。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我也曾经在不同的河流上背过纤,学会在没有路的路上走,学会在河水流速不是太急,因而纤绳还不是过于沉重的时候,将纤板稍稍上移略略高出肩头,并将右胸尽量前挺以紧贴纤板,使纤绳不至于扣进肩头的肉里。但当流速很急船又满载时,就只有听任纤绳深深勒进皮肉,磨出血来也顾不上地身体前倾,几乎触及地面地靠肩胛骨拽着纤绳前进了。肩膀的骨头是否够硬,是一位纤夫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但我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纤夫,因为我并不专以背纤为生,我只是偶尔背背纤而已。也正是偶尔背过纤,让我深知真正的纤夫有着怎样的体魄,承受的是怎样的艰辛,从而对真正的纤夫怀有一种可以说是含有敬意的复杂感情。
这也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下子打动了我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曾经以为再也忘不了这幅画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它遗忘多年!直到今夜的雨声和我幻觉中江水上涨的轰鸣声将它送回,而这,也几乎完全是一个偶然。自责之余,又联想起当初喜爱这幅画和被那纤夫形象打动的,并不仅仅是我或少数人,今天忘却这幅画乃至忘却纤夫的,哪里又仅仅只是我?忘却一幅画当然算不了什么,然而忘却纤夫呢?似乎并不仅仅是因为时代的进步,已使纤夫退出了现实生活。事实上,退不退出现实生活是无关紧要的,一曲《纤夫的爱》不是就唱红了两位歌手,并风行了全国么?今天的人们欣赏不已的,已是《纤夫的爱》中在卡拉OK画面中,“在纤绳上荡悠悠”的“纤夫”了。问题并不在于这支歌中的纤夫形象的虚假,以及“荡悠悠”的纤绳只会把背纤人拖下水去的这一常识的缺乏(需要背纤之时总是逆水,而且有足够流速),而在于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因此,忘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实质是忘却那种有着阳刚之所的,能够承担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这个时代真的已没有纤夫了么?
雨仍在黑暗中下着,雨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促,夜色中的长江,在没有纤夫艰难行走的它自己河床里,不为谁汹涌地汹涌,不为谁咆哮地咆哮,不为谁流淌地流淌——但是,它真的是不为谁么?
(选自《散文》2003年第8期)
14、作者为什么看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苍老的黄色,而且黄得近乎于褐,近乎于黑”的颜色?(4分)
15、作者说:“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为什么会这样?(4分)
16、作者在文中提到《纤夫的爱》,作用是什么?(6分)
17、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自认为再也忘不了这幅画却仍然忘了许多年,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现了作者对当前人们精神状态持什么态度?
(2)本文的中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歌颂
,一是呼唤
。
解析:
第一步:整体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信息要点及中心思想。
本文是抒情散文,根据散文特点,整体把握重点是提取全文材料并理解手忙所用材料的含义(提取信息要点),通过理解全文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把握作者的思想(理解全文中心)。
全文主要材料及含义包括:第一,关于长江的描写,在全文中起着引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用和首尾照应的作用;第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的色彩表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生活的苦难及承受苦难的精神;第三,《纤夫的爱》的流行表现当前人们忘却了纤夫精神和欣赏虚假和欣赏缺钙的美的现实。
全文结构为逻辑结构,从夜听江声联想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及纤夫的精神,再用现实的《纤夫的爱》与之对比,颂扬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精神,批判现实中忘却这种精神的现象,最后回到江声,呼应开头,引起读者思考。
关键议论语句:“也正是偶尔背过纤,让我深知真正的纤夫有着怎样的体魄,承受的是怎样的艰辛”,“今天忘却这幅画乃至忘却纤夫的,哪里又仅仅是我?”“问题并不在于这支歌中的纤夫形象的虚假,以及‘荡悠悠’的纤绳只会把背纤人拖下水去的这一常识的缺乏,而在于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因此,忘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实质是忘却那种有着阳刚之气的,能够承担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综合归纳,全文主要思想是歌颂纤夫勇于承担苦难和重负的精神,呼唤具有阳刚之气的纤夫精神的回归。
说明:整体把握对于阅读解题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解题的语言环境的理解,是答题的标准和范围,其作用有两点:一是为进一步解题提供思维材料及解题方向;二是提高进一步解题的速度(磨刀不误砍柴功)。但整体把握也比较粗略,进一步解题时还需作精细分析。
整体把握之后,按题目进行下列几个步骤:
第二步:审题,确定解题的答题区间;审题要明确题意,弄清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答题区间指回答这个题目时需要分析的原文相关内容,有时只是几句话,有时是一段话,有时包含几个段落,有时是全文,要根据题目中限定的范围来确定。准确界定答题区间范围是十分重要的,过小则材料不足,过大则溢出题目范围,都会做出错误的思考。
第三步:精细分析答题区间。要正确地解题,必须进一步结合整体把握的内容,对某一个局部进行精细分析,因为整体把握比较粗略,要准确答题,必须对与题目相关的原文信息要点、结构思路、中心内容做出精细的分析,但分析时不能脱离整体把握的结论,如果分析结果与整体把握的内容相矛盾,则要重新审视全文的整体把握,从而修正思考的结果。
第四步:明确分析结果,组织语言答题。第三步的分析结果必须是明确的,不能只存在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感觉。归纳总结的结果要用恰当的语句规范地表达出来。由于各种问题有不同的答题规范,只能结合题目来解析,但总体上要遵循这几个原则:内容要具体,不能空泛答题;要有条理,根据题目分门别类地答题,不将几个问题混在一起答;语言要简洁准确,不下大包围。
以下是按照上述步骤对各题的解析:
14、作者为什么看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苍老的黄色,而且黄得近乎于褐,近乎于黑”的颜色?(4分)
第二步:审题并确定答题区间:此题命题范围在于理解第三段中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色彩描述的理解,其相关内容(答题区间)包含第三段的描写、第四段的议论、第五段的议论及第六段的议论。题目中“为什么”是对产生这种主观色彩印象的原因,应着重抓住作者对于原因的解释。
第三步:精细分析这些段落。
信息要点:第三段重点描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自己头脑中留下的主观色彩及对自己的心灵冲击;第四段主要揭示这些色彩震动自己的原因及这些色彩的含义(自己当过纤夫,这种色彩体现了真正纤夫的体魄及承受的艰辛);第五段是一个总结性的段落,“重要原因”是一个关键词,与题目中的“为什么”紧紧相扣;第六段的议论主要是对比后对中心的揭示,进一步指出纤夫精神的具体内涵:有着阳刚之气的,能够承担一切苦难与重负的纤夫精神。
结构分析:第三四段时一种层进关系,首先描述要表达的对象,然后通过原因分析来揭示这个对象中的含义,根据题目要求及第五段的提示,第四段是本题答题的内容重点,第六段则是全文中心所在,是答题的语境范围。
第四步:明确分析结果并组织语言答题。
根据上述分析,这些色彩属于作者的主观感受,第四段揭示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纤夫有着强健的体魄,承受着极大的苦难,这些色彩与此相关;第六段则进一步揭示:有着阳刚之气,能够承担一切苦难与重负,与第四段的内容一致。
参考答案:作者是从心灵上感知这幅画的,因为这幅画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这些色彩正是这种苦难的象征;另一方面,这幅画也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勇于承担苦难和重负的精神,这些色彩正是这种精神的象征。
15、作者说:“我第一次读到它,就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为什么会这样?(4分)
第二步:审题并确定答题区间。
此题仍然是理解作者产生内心震动的原因,但此题的侧重点与上一题不同,上一题问的是关于色彩的理解,此题问的是作者主观感受产生的原因。答题区间是第四、五段,重点是第四段。
第三步:精细分析第四段。
信息要点:第四段重点议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打动了自己的原因,第五段对此有明确提示。其重要的材料是自己也当过纤夫,对纤夫的生活有深刻的体会。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叙述看到这幅的背景即受到的震动,其次叙述自己当纤夫的经历及对纤夫生活的理解,最后揭示自己受到震动的具体内涵。但这个题目结合全文语境还有一个原因,是作者没有揭示的,是理解的难点。结合全文,作者呼唤纤夫精神回归,这其中包含不仅俄罗斯人民有这样的纤夫精神,中华民族也具有这样的精神,而且在现代生活中遗忘了这种精神,但这一点如果不结合全文去思考,很容易忽略。不过能理解到文本本身的意思也是很不错的了。
第四步:明确分析结果并组织语言答题。
作者“因震动而再也忘不了它”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当过纤夫,对纤夫的生活和精神有深刻的理解。这是文本本身的含义;结合全文看,这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同样具有的,是相通的,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画,感受到这样的精神,肯定也会受到震动。
参考答案:(1)作者当过纤夫,深知这种精神,因此对这种精神充满敬意;(2)画中表现的精神与振兴中华,奋发图强的精神是相通的。
16、作者在文中提到《纤夫的爱》,作用是什么?(6分)
第二步:审题并确定答题区间。
此题是问《纤夫的爱》这首歌流行这个材料的作用,这一个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这则材料的本身,而是与其他材料的逻辑联系,以及全文的语言环境,如中心、结构思路等。所以答题区间一是要重点分析第六段,二是要研究与第三、四段的关系以及全文中心的关系。
第三步:精细分析答题区间。
第三段提到《纤夫的爱》这首歌的流行,重点在于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忘却了纤夫精神而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的不满,呼唤阳刚之美、承担苦难与重负的精神的回归。这则材料与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表现的精神正好成为对比关系。
第四步:明确分析结果,并组织语言答题。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对比,一是虚假的纤夫形象与画中的真实形象的对比,二是欣赏虚假及缺钙的美的风行与遗忘画中精神的对比。
此题的答题规范就注意这几个要点:(1)形成对比的具体内容,(2)对比修辞的作用,(3)表达的具体主题。
参考答案:文中提到《纤夫的爱》,其作用是用虚假的纤夫形象与画中的真实的纤夫形象作对比,用欣赏虚假及缺钙的美的风行与遗忘了画中的纤夫精神作对比,突出地表现了中国现实社会中具有阳刚之气,勇于承担一切苦难及重负的精神十分欠缺,呼唤这种纤夫精神的回归。
17、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自认为再也忘不了这幅画却仍然忘了许多年,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现了作者对当前人们精神状态持什么态度?
第二步:审题并确定答题区间。
题有两问,第一问实际是问作者叙述自己遗忘了这幅在文中的作用,第二问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区间在第六段。
第三步:精细分析答题区间。
作者从自己的遗忘引出更多人的遗忘,再引出欣赏虚假的纤夫形象的流行,由点及面地表现了整个社会对纤夫精神的遗忘。从对自己的遗忘的自责而批评社会对这种精神的遗忘。
第四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作者从自己的遗忘引出很多人的遗忘,再引出整个社会对纤夫精神的遗忘,说明遗忘了真正的纤夫精神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作者对这种遗忘了真正的纤夫精神、欣赏虚假,欣赏缺钙的美的精神状态十分不满。
(2)本文的中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歌颂,一是呼唤。
此题分析略。
参考答案:本文的中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歌颂“勇于承担一切苦难和重负的精神”,一是呼唤“具有阳刚之气、勇于承担苦难和重负的纤夫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