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三分天下的千古憾事
愚言非智
非才冠天下,就能成就一番大业,千秋伟业的成败,往往都会取决于一个人的一念之间,将历史机遇失之交臂。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就此转向,对个人而言:“天赐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个人命运多以悲剧结束;对国家,好坏系于个人,因个人而跌宕,不也是千古憾事吗?
楚汉相争时,齐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蒯通深知直接游说韩信,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假托相人之术,从侧面劝说韩信。蒯通对韩信说:“我对相人之术素有研究,从面相上看,将军你富贵不过封侯,况且还会危险而不安全;但如果从后背的长相来看,你的富贵则难以言表的极致”。韩信显然发生了兴趣,问道:“这是什么缘故?”,蒯通说:“几年前,天下群雄并起,目的在于推翻暴秦。现在楚汉纷争,造成天下黎民涂炭,民不聊生,父子弟兄暴尸荒野、骨肉离散的不可胜计。楚国本来发迹于彭城,一路征伐,乘着天下有利局势,席卷关东,威震天下,但现在疲于奔命,被汉阻挡在荥阳一线不能西进,已经三年多了。而汉王率领数十万将士,占据巩县、洛阳一带,凭借山河险固,几乎一天之内数次战斗,却没有建立任何功勋,且屡屡败亡。这就是两败俱伤,勇敢的和智谋的都无法击败对方,只有愁困熬时。老百姓被牵着鼻子,在战火中奔命,不知道谁更值得依靠。
据我判断,这种局面,要不是普天之下的圣贤雄才,做不到止兵息祸,解决不了战乱。现在楚汉两强的命运,都掌握在将军你的手里,你帮助汉,则汉胜利,你若帮助楚,则楚获胜。将军你如果能够听取我的建议,不如谁也不帮,而又都帮,让楚汉谁也吃不掉谁,我们与之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这样就没有任何一方敢于先发难了。凭借将军你的聪明英武,带甲几十万,有齐几千里,胁从燕赵,乘空虚地利,出兵楚汉之后,顺应民意,向西讨伐,为天下请命,那么将会呼应全天下的老百姓,谁敢不俯首听命?再削减力量强大的,扶持弱小的,分封诸侯,诸侯立国都会感激齐王你。您占据胶东泗水一带的地盘,遥相制约,则天下诸侯都会来齐会盟上朝啊。常言说,天赐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请将军你认真考虑考虑”。
韩信听完蒯通的一席话,沉吟良久,说道:“汉王对我情意深厚,我怎么能为了利益而背负不义之名呢?”。蒯通答道:“以前,常山王张耳、成安君陈馀在贫贱之时为刎颈之交的好朋友,后来发生争端,张耳杀死陈馀,这两人的交情算是天底下的楷模吧?但终于互相残杀,为了什么呢?主要是人心难测,贪念多欲啊。大王你现在要履行忠信的义务,报答汉王,这种交情之名能比得上张耳和陈馀吗?而天下利益纷争比他们大得多的事情比比皆是。你认为汉王不会谋害你,也是错误的。昔年,大夫种保护了越国,帮助勾践称霸,但在功成名就之后却身死异处,这是野兽尽走狗烹的道理。从这两个案例足以说明问题了。
况且,勇武谋略超越君主的会危险,功劳盖过天下的不能赏赐,现在齐王你威震四海,功业瞩目,楚国人对你不会信任,汉国人恐惧你,您打算如何安身立命呢?”。
韩信叹口气说:“先生算了吧,我很感念你为我着想”。
过了几天,蒯通不死心,又来劝说韩信:“听闻是判定事物的征候,计议是判定事物的关键。听不进良言,拿不定主意,却能安然存在于世间的很少。所以,犹豫不决,牵挂小利,丧失天大良机,不敢采取行动,这是祸患的根源。弥天之功,肯定难以达到,却容易失去;时机,难以等来,却容易错过;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韩信仍然犹犹豫豫,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以为功劳巨大,汉王不会不让他做齐王。蒯通见韩信执迷不悟,难以说动,无奈,为只好假装患了疯癫病症,离开了韩信。
蒯通对当时时局的把握可谓洞如观火,对韩信的前途命运看到透彻,判断精准。此番策论足以与诸葛亮隆中对媲美,只可惜错说了对象----刘备乃一代枭雄,当时人主,一代明君;而韩信只是一代名将而已。
蒯通看社会风云变化之大才是与诸葛亮一样的精到,可他缺乏察人之才----或许那个年代,再没有了第三个霸主,无奈的去劝说韩信。诸葛亮的成功,在于能得遇明主,一展抱负,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刘备和韩信的功业也因此而不同。
良将的命运,总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韩信与此境地面前不能清醒的认知自己的前途,一悲;有能者建言,不能从谏如流,二悲也;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缺乏大仁大义的决断,三悲也;幻想君主对功劳的厚待,四悲也。就此埋下了后来命运悲剧的种子。
蒯通能于韩信的犹豫中,无奈之下,假装疯癫离开,不能不说技高一筹,后来又能在刘邦刀下存活,真的是超人的高明谋士。蒯通虽有三分天下之才,却没有真命天子来辅佐,是历史没给机遇,不能不说是千古的憾事!
对贤良而言,遇到名震山川王侯等等,还不足够成就伟业,更需要做大事不拘常理小节的盖世明君,机会真的难得。
2010.10-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