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树人<<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摘要
拳法套路演练 本套路是在杨健侯前辈亲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拳架基础上汰除重复动作,将三十七种拳法择要收 录二十二种拳法,按原老六路框架排序而成。
神意气内功理法
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 储而成内功.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 的运动姿势.这是太极拳阴(内功)阳(拳架)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惟拳艺进展到中 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 现对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 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 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在行拳与揉手中, "神"所表现出的奥 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 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 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意 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所谓"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 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 "手 从口出,手从口收" "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 "有心不用何时哓" "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 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意在先" "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从一开始 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 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 初级阶段: 为"从无意到有意" ,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意与气是分不开的, 气必须由意领而通出,为意在先,即意在前引领内气通出.当一"松" "散" ,以意领气通出时为 意气引催姿势. 中级阶段:由于认识到"凡此皆是意不是形""意"才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意的频 , 繁出现阶段, "为从有到繁"过程. 高级阶段:在"意"的频繁出现中感觉到"意"的用途虽多,但彼此的显现,运走皆有着密切的 内在联系,表现出极强的共性和规律性.在拳论中提醒学练者要注意"有意确无意,无意出走人 意'的论述.真意的流露不掺杂人为的贪心与杂念,于意想不到中自然出现.高级阶段为"从繁 到简"过程.
气 太极拳中运用的气非指口鼻呼吸之气.惟有修炼到行拳时感觉不到呼吸的运行,才能真正做 到内在气息的均细匀长,此气来自于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气" ,也称"元气" .前辈健侯公就太极拳之气的修炼相应地指出:练拳时要"不呼不吸" .不呼不吸是不以呼吸二 气为念练拳,并非摒息闭气.这样在练拳时才不会提着气,使气含于胸部产生气滞. 初级阶段学练内气催姿势时,内气的运行往往夹杂着呼吸之气,是以肌肉的绷张之圆来促内 气,长此练习亦得不到真的内气.必须要有"松散"之意的引领,意气相融在体内周流,自己毫 无觉察和感触,而自然运行鼓荡,故拳论中有"有气则滞,无气尚刚"的说法.有气是指有呼吸 之气的阻碍而使内气的运行不能自然流畅"则滞""无气"则是指修炼到没有呼吸之气的搀杂阶 ; 段,才能体现到内气的运行畅通无阻之刚强"尚刚" . 中级功:是内功继"松散"进入"通" 的阶段.松是纵向的而散是横向的, "松"比较容易 做到,而横向的"散"因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有些部位不易做到,致使"松散"不能均衡, "通" 也很难实现.例如内气由两胯通向两大腿时即受阻,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达两小腿,形成大半截练 拳.解决这一问题的奥秘是:胯圈松散,使内气向四周通出,形成无边无沿的胯气圈,使双腿亦 随之散出范围与躯干几乎相同的气势.这样内气与外气相互融通,形成内气促使,外气引领的一 种无形动力,便可在周身上下通行无阻. 高级功:达到"身空,气通"的境界,身空是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气在人体任何部位都能 直来直往,人体的每个毛孔都能渗入,溢出所需所弃之气体,自身毫无察觉,更意识不到.气在 体内外广泛高速地交融,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命所需的元气,使精力旺盛,气势充沛,一身舒适, 万法自通.
鹄星。 神意气用法之一, "鹄"指靶, "星"指靶中心之点.在拳术中鹄星是固定不动的,可以随时 出现与消失.鹄星有两种用法: 1,在盘练拳架过程中以拳背中指根处瞄向该靶中间之星,简称"问星" . 2,鹄星犹如钢绳集束,牵引周身意气似网目般向其汇集,称之"意气集向鹄星" .
茫点。神意气用法之一,又称"空点" .常凌空运行,于瞬间呈现,瞬间消失,并能向任何方向运走, 它的运行轨迹即是意气的流走途径,其显与消即意气之开与合. 注:若直以二目寻找,搜遍凌空也见不到茫点的踪影,秘传之法为视线需自两眼外眦(小眼角)向 身两侧略前方延伸,即二目廓视,茫点才会自然呈现眼底.其奥妙是廓视为开,恢复常态为合, 先开后自合.于一开一合中自然呈现出茫点的反射.
三关。 高级阶段全身已松散成圆球状的气势轮廓,故不再强调三关在体内的位置.三关的运走方式大致分为四种: 1,三关竖立:意想的三关上端竖起而后微下落,感觉周身意气蓬勃,精神提起. 2,三关前长:先要心中一"静" ,随即会呈现意想的三关上端向前上方微长的情景,此时周身会 有一种在松弛中自然舒适之感,精神亦为之一振. 3,三关后撤:意想三关的下端系有一条细绳向后牵拉.其奥秘是要"心中一沉着,再一静" ,三 关之意方能顺遂地向后运行,牵引身形轻松自如的举步后移,身心皆呈现舒适美感. 4,领起三关:意想三关像一条丝带正在向前上方轻轻提起,引领着身形轻灵自如地举步前移,周 身上下毫无滞碍,精神随之提起.
十字心中一静 。周身气势弥散成轮廓后已无内外之别,动静开合皆依靠立体的十字衡量,十字中心即人体的 中心,当十字中心一静,意气集向十字,意想十字,逐渐缩小到无,而劲源的气势自然松散而出, 沿两臂轮廓运行.立体十字的矢状轴 中心与劲源前后相通之纵轴.内气透过十字中心集入背后劲源或自背后集聚劲源通过胸前十 字中心涌出,都是沿立体十字矢状轴流通.
胸中一沉着 。意气在腰气圈中心一沉着,即沉向胯气圈中心,随之气势自然向两侧轮廓迂回升腾.运走内劲一定 在高级功中,内气的运行已无先后之分,亦无内外之别,并与神意相合,形成一种整体的"内 劲" .内劲在无论朝任何方向运走的途中一定,内气都会依惯性涌出.
心中一怔 。不依主观想象而突发的现象,所以心中一发愣.例如:做高探马中的斜圈时,想象着意气是 被鹄星吸引而去,不料其却绕经鹄星后侧迂回而返,此时不由得心中一怔.
心神一定。当意下彷徨时心神一定,接着出现的奥妙会使你心有主见.例如:在云手中,鹄星突然消失, 不由人心意彷徨;接着要使心神一定,茫点才会出现.
心中一静 。心中短暂的一静, 意才开始新的运动. 例如: 做白鹤亮翅时, 双手向鹄星平挤后, 心中一 "静" 继而才会使意想的右翅扑入沙窝底,通出采内劲.
心吞意纳 。以心口窝将意气吞入使背气呈现.例如:做倒撵猴时,意气由十字中心透向背后,必须"心 吞意纳" ,意气才能引领两臂圆张外展.
心令意定 。欲静定时须以心施令,意才能一稳定,使内劲一蓄. 例如:玉女穿梭中通注大枪中的内劲回 返时先要心令意定,大枪中的内劲才会自然回蓄于两臂.当进入下一枪式时,内劲又会再度通注 大枪中.
起始,运行,终止,变换
盘拳架时,首先要意识到整套拳架是由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到下一个拳式的 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如此循环往复所构成的.要认清和把握这一行拳规律及神意气之间 内在的联系才能正确的演练拳架.
1,起始:这里的起始不是身形,手势动作的开端处,而是指自身之神意气萌动之初.拳论讲:" 神为统帅",首先要使精神提起.精神提起必须通过收视返听才能做到.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后方可心静.心静则意专,才有"心为令"之说.心是发号施令之处, 诚所谓"运用在心". 气为旗,即内气为驱使.内气非呼吸之气,先师指明内气的作用是催姿势. 不要误认为内气是在身内一股一股呈波涛之状催促身形手势的运行.这种内气催动姿势是连绵不 断地循拳势的走向而弥散的.它的流走即无体内体外之区分,亦无努气,憋气之感觉.在神意气 的综合作用下,催动形体开始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