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政以德》要点整理

(2011-04-10 10:34:40)
标签:

孔子

宋体

gb2312

为政以德

楷体

分类: 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要点总结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举贤等

    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答: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强调了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答:比喻。 1)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2)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1)“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2)“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四)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6.1

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答:不一样。 (1)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2)“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朱熹的解释符合孔子的原意。因为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这种解释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五) “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请阐述“为政以德”的内涵,并说说它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是相同的吗?

答:“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