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要点整理
(2011-04-10 10:34:40)
标签:
孔子宋体gb2312为政以德楷体 |
分类: 论语选读 |
《为政以德》要点总结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答: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强调了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答:比喻。 (1)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2)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二)
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1)“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三)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四)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6.1)
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答:不一样。 (1)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2)“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朱熹的解释符合孔子的原意。因为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这种解释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五) “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请阐述“为政以德”的内涵,并说说它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是相同的吗?
答:“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