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荒野
荒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64
  • 关注人气:1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参考答案

(2011-04-10 10:16:4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案学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参考答案

黄岩中学郭杰老师整理

一、基本要求

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jū   然( wǔ   之(  sì qìng    执舆 ( fú  )           ( kēng  ) 荷蓧 ( hè     ) diào 而耕(  ǒu  shì    (  yōu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趋而辟之

使子路反见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植其杖而芸

今之从政者殆而

见其二子焉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

孔子沐浴而

名作动

杀鸡为黍而

动词作使动

子路从而

名作动

其二子焉

动词作使动

子路宿

动词作使动

其身,而大伦

形容词作使动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

句中义

今义

句子

句中义

今义

来者犹可追

未来的岁月

来的人

子路从而

跟着……却

然后,接着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不被推行

不好,不允许

丈人

老人

妻子的父亲

5.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具体类型,并翻译句子。

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句式 判断句     翻译                                 

⑵子路行以告           句式 省略句     翻译                                

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句式 省略句     翻译                                 

⑷鸟兽不可与同群       句式 省略句     翻译                                 

⑸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句式 宾语前置   翻译                                

⑹子路宿于石门         句式 状语后置   翻译                                

⑺而谁以易之           句式 宾语前置   翻译                                  

⑻莫己知也             句式 宾语前置   翻译                                 

⑼末之难矣             句式  宾语前置  翻译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过                                 

楚狂接舆歌而孔子  经过              吾从大夫之后  因为        

无乃尔是        责备              子路行,              

⑶鄙                                  ⑷见             

哉,硁硁乎    偏狭,形容词   夫子乎   见到,看见

蜀之有二僧        边远的地方,名词 其二子焉              

肉食者,未能远谋  浅陋,形容词     使子路反    拜见      

⑸殆                                  ⑹而

今之从政者       危险             孔子沐浴    表承接      

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几乎            子路拱      表修饰     

思而不学则         精神困倦而无所得 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⑺于                                  ⑻之

孔子沐浴而朝,告哀公曰  对,向       君子仕也       助词,取独 

子路宿石门                         陈恒弑其君,请讨  代词,他

箕畚运渤海之尾                     三子告                   

青,取之                     

⑼使子路问 渡口 往者不可 匡正 挽回 陈成子简公 杀。用于臣杀君、子杀父,下杀上          

7.成语解释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8.

三、思考探究

1.对陈 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2.(18.5)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孔子会说什么?

我们撇开《论语》里这节看接下来一节。在长沮、桀溺的两位隐士和孔子的交锋跟这节的内容类似。两位隐士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薇子第十八》)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改变得了呢?孔子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在接下一节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想——不仕无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也。”子路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孔子想要同接舆说的,想必也是这样的话。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3.阅读18.7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⑵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4.阅读14.39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深则厉,浅则揭 ”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5.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