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汇编

(2011-04-09 08:04:59)
标签:

南岳

宋体

词诠

集释

宾语前置

杂谈

分类: 文言津梁

 

古代宾语前置的方式很多,有一种是有标志的,就是句中有一两个字作为标志。有人会说,老师教过,有“之”、“是”和“焉”。对,这几个字(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但古代宾语前置的标志远非你老师所教的那几个。古代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到底有多少?似乎没有人归纳过,对许多似乎应该是古代宾语前置的标志词看法也不一致。下面我把收集的汇总于下,许多是出于己意,妄加揣测的。我不是专家学者,正确与否,读者应自己去决断。
1.         
犹“是”也。(《集释》)6 o6 ]! g2 _2 c& h4 x7 A
《楚辞·天问》南土~底-------有莘~极。(底,至也;极,至也)
刚刚按:《楚辞·天问》中“南岳是止”文例同此。又,《词诠》中的例子“匪疚匪棘,王国来报。”(《诗·大雅·桑柔》)爰、是、来同义。
9 E5 U5 r& {: u$ j8 |
2.  
“是”也。(《集释》)
《新序·杂事篇四》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人~宝。” 《韩诗外传十》作“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固,久也。)
刚刚按:前句“是为”互文,后句“之是”互文,由此可推“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
犹“是”。 因安、焉相通,故安也可训“是”。
《管子·内业》凡道无所,善心~爱。  《读书杂志》训“爱”为“依”。“爱”与“哀”通,“哀”与“依”通。
《大戴礼·用兵》古之戎兵,何世~起?  《经传释词》训“”,失之。! F5 u2 O* J5 u

4.
犹“是”也。“有”训“是”,犹 “以”训“是”也。(《集释》)8 u, r( k$ x4 k5 w' O9 [
《诗·载驰》大夫君子,无我~尤。(无,同“毋”)
《书·盘庚》曷不暨朕幼孙~比。    言何不与朕幼孙是亲近也。《释词》为语助,失之。% F. F' O9 b& m8 j( z
《书·多方》今予惟不尔杀(惟,以也),予惟时命~申。(惟,乃也;申,陈也,布也)言今予以不杀尔,予乃此命是布也。- J* B* Y/ Z! j! x7 X

5.
犹“是”也。(《集释》)
《书·皋陶谟》百工~时。(时,承也。言百工是承叙也。《经传释词》谓~为语助,失之。)
刚刚按:此句值得研究。可有几种理解:1.主谓结构2.主宾谓3.宾+是(宾语前置标志)+谓。各书无详解。
6. + b+ M" O+ e* n  M
句中助词。宾语倒置时用之。与是第五条用法同。(《词诠》)
《诗·邶风·谷风》伊余~墼(伊,维也;墼,慨,怒也。)6 o8 I. _8 R+ u. j( ~- o4 {' v3 F: g
《诗·大雅·桑柔》反余~赫。(赫,怒也)- w& D3 o, d9 m* t* \0 k0 d' f
《诗·小雅·四牡》将母~。(言养母是念也。)$ I/ O3 h' L. U" g! p% e8 K- L
《诗·小雅·采芑》荆蛮~威。
《诗·大雅·江汉》淮夷~求------淮夷~铺。(求,逑,聚也;铺,陈也)* U1 B2 I- ^  T+ O% V! d
《诗·大雅·江汉》王国~极。. Z  V- A% J7 t9 e! e) q
《诗·大雅·桑扈》万福~求。(求,逑,聚也), C  d$ _! W" _+ }
《书·皋陶谟》凤凰~仪------祖考~格。(仪,来也;格,来也)
 . S) O( M. e6 ]& \
7.
句中助词。外动词宾语倒置时用之。(《词诠》)2 o& B8 p( X  P* \
《诗·大雅·公刘》于京~依------于豳~馆。6 y# c$ f6 t/ o. [
《诗·豳风·七月》朋友~
8. 3 _& [( N, X- U3 L8 Z/ F
句中助词。无义,外动词宾语倒装时用之,与倒装用之“是”字同。(《词诠》)1 O$ i0 [7 @) R, M
《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昧雉~视。(昧,割也)7 t3 G( e7 }! |$ j: f' U' p+ E- S
9. , x! F: H9 d( R1 i; k
句中助词。无义,外动词宾语倒装时用之,与倒装用之“是”字同。(《词诠》)
《诗·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承。
10. % f! [* I  N: d: r* ?
句中助词。无义,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用之,与“是” 第五条同。(《词诠》)
《论语·为政》孟武子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忧。
《国语·晋语》华则荣矣,实~不知。
11. 是# q& ?9 r+ B5 B" P5 r
语中助词。无义,外动词之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以是字居二者之中助之。
《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唯德~辅。
《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瞻。
12. 实
语中助词。外动词宾语倒置时用之。与是第五条用法同。(《词诠》)
《左传·隐公六年》宋卫~难,郑何能为?(难,患也)
《左传·文公六年》求而无之~难,过求何害?
《左传·成公二年》人生~难,其有不获死乎?5 V7 B: u4 X9 W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人牺~难,己牺何害?3 \8 W) o/ i$ ]
《左传·僖公五年》鬼神非何害?人~亲,唯得是依。  (~是互文)- Z: t$ F# h4 ~/ S: y
《国语·晋语》夫戮出于身~难;自他及之,(难,患也)
13. 攸' _# E4 P, t/ d6 r4 P, w" V
语中助词。宾词在前,动词在后时用之。(《词诠》)( {. D8 ?+ S- C3 w
《书·金縢》予小子新命欲三王,惟永终是图,兹~俟。
《书·大诰》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终。+ b& }/ ^3 m8 r3 ~% Q
《书·无逸》乃非~顺,非天~若。/ [' R6 G' X3 ^  e( }, o& t
. J5 a' v/ @) ^" s
14. 焉, u; l$ b+ V, @) s+ l, K8 Y5 C3 f
句中助词。宾语倒置时用之。与“是”同。(《词诠》)! s" e" E9 |& [$ X2 {; |
《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依。  《周语》作“是”。9 @- `, |/ s2 B7 C  I
《左传·襄公三十年》安定国家,必大~先。
《国语·吴语》今王播黎老,而孩童~比谋。
《后汉书·任李万邳刘耿传赞》委蛇还旅,二守~依。
m: J$ n
15. 於
句中助词。无义,倒装时用之。(《词诠》)5 A2 O1 J- |$ e1 }( _& o
《左传·昭公四年》亡~不暇,又何能济?
《左传·昭公十年》王贪而无信,唯蔡~憾。  J4 P: |2 D) j  T* X& _7 c
《左传·昭公十九年》其一二父兄私族~谋而立长亲。% l; _% Q( L- O8 R

16. 于
句中助词。倒装用。与“是”字同。(《词诠》)
《诗·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玁狁~襄。……赫赫南仲,玁狁~夷。! b6 K7 q. X- n% c( J: x" H
《诗·大雅·崧高》四国~蕃,四方~宣。0 ]( S+ _6 m( i6 O# Y

17. 云
语中助词。宾语倒置时用之。用法与“是”第五条同。(《词诠》)# x( ~( I' r6 Q3 N( _
《诗·小雅·正月》有皇上帝,伊谁~憎。
《诗·小雅·何人斯》伊谁~从?维暴之云。8 a, Q0 s9 K3 M* B% v  |: j
《诗·大雅·抑》无曰不显,莫予~觏。
18. 厥
句中助词。宾语倒置时用之。
 《书·无逸》此~不听,人乃训之。
《书·无逸》此~不听,人乃或譸张为幻。3 d: H$ u1 x9 e7 x9 U* j" d

19. 胥: G8 w+ P# ?3 b4 ^6 T: r
犹“是”。~、斯古字通。“斯”训“是”,故~亦训“是”。(《集释》)
《诗·大雅·瞻仰》维予~忌。(忌,怨也)
《诗·颂·閟宫》黄发台背,寿~与试。(试,比试也)8 ]9 M/ `; D5 h' g% G/ r

20. 所
犹“是”也。《集释》训“是非”之“是”,失之。吾列于此,请大家研究。
《韩诗外传》泰山巖巖,鲁邦~瞻。  《说苑·杂言》做“是”。
《国语·鲁语》除君之恶,唯力~及。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作“唯力是视”。
《列子·仲尼》唯命~听。      与《左传·宣公十五年》“唯命是听”同义。
《列子·汤问》唯命~从。      与《老子》“惟命是从”文例同。2 {) T* s; g% k3 p/ ]
《易·系辞传》惟变~适。5 Q% S+ X  J7 Z! w) z
《孟子·梁惠王》惟君~行也。" g& H% G* c* `  [) u9 g( G4 j
《管子·侈糜》一上一下,唯利~处。% L3 m; v9 `) P+ A
《战国策·韩策二》客何方~循?
《论衡·寒温》当其寒也,何刑~断?当其温也,何赏~施?7 k" K: s% r% F: s
《墨子·法仪》故百工从事,皆有法~度;今大人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度。此不若百工辩也。
《淮南子·说山》今女已有形名矣,何道之~能乎?  (“之~”皆寻“是”)7 j# ^5 S0 s" k8 f. y% Z1 B
《说苑·政理》奚狱之~听,-------奚鼓之~鸣?     (“之~”皆寻“是”)* k6 S2 h+ F- C% s- G
《山海经》大泽千里,群鸟之~解。  柳宗元《天对》作“大泽千里,群鸟是解。”
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春秋书》惟当之~在。   以上“之~”都是复词并用。; ^( }1 x/ \0 d
刚刚按,查《广释词》~,犹“是”,结构助词。宾语提在动词前时用之,与“之”字同。看来我未乱言。# r' }& g4 Z% h
21. 适* y6 H. {% ]' T- S" `) _
犹“是”也。二字音极近。
《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不用也。  《集释》:“不用”,谓“不见用”也。4 [2 P( W  G& k  K1 v  l: q
, e* g% ]/ t3 Z
22. 之为
“为”通“惟”,犹“是”也。(《衍释》)又见《词诠》“为”。$ h; P: r1 P; H2 U' Q4 [; X
《孟子》惟弈秋~~听。
《荀子·不苟》唯仁~~守,唯义~~行。" w1 M' u. X+ q( z' D
《荀子·礼论》故人苟生~~见,若者必死,苟利~~见,若者必害。
23. 而7 @3 l4 R' X5 N* Z  }. z
犹“是”也。(《集释》)* g! G% x6 _+ P0 ~% t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若如是者,犹兽鹿也,唯荐草~就。( j& f7 F2 `8 Q9 w7 h7 r2 [
《管子·轻重丁》且君币籍~务,则贾人独操国趣,君谷籍~务,则农人独操国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