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平湖读月楼
东平湖读月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68
  • 关注人气:6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侯杨令公

(2009-12-17 23:11:40)
标签:

丁永林

梁山人

东平湖读月楼

水浒全传注释

历史人物

五侯杨令公

文化

分类: 水浒钩沉

丁永林编《水浒钩沉·历史人物篇》之

 

五侯杨令公

 

● 丁永林

 

五侯杨令公

    《水浒传全》第12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中描写,青面兽杨志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不敢回京赴命,四处逃难。后因被赦返往东京。返京途经梁山时被奉王伦之命取“投名状”的林冲所劫,与之交手三十余合不分胜负。王伦从山上下来,说道:

 

    “两位好汉,端的好两口朴刀,神出鬼没!这个是俺的兄弟豹子头林冲。青面汉,你却是谁?愿通姓名。”那汉道:“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从杨志口中我们知道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按常识,“五侯杨令公”说的是北宋名将杨业。

    据手头资料,杨业(公元?-986年),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杨姓,始于周成王“桐叶封弟”之说的杨侯国(今山西省洪洞县西南),一世祖平杼,又称单名杼。杨业的父亲是杨杼的六十二世孙杨信,麟州的土豪。杨信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业的弟弟杨崇勋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

    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

    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后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

    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

    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

    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

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时候,辽军已经占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兵势很猛。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

    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也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儿都没有。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也曾经把人马带到陈家峪。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等到他们听到杨业兵败,又往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气得直跺脚,只好带领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搏斗,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业身边只有一百多个兵士他含着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

    兵士们听了这些话,再看看杨业浴血奋战的情景,感动得都流下热泪,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杨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就牺牲了,享年约59岁。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因丧失了一名勇将,削潘美三级,把王侁除名流金州,刘文裕除名流登州。

    因辽国是与杨业交锋的,知道他的战绩,所以,对杨业的死,《辽史》记载是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而宋朝的史官却根据奏疏记载记功,《宋史》所记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埋没了杨业。

    杨业的后代继承他的事业,儿子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的战争中都立了功。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

    杨业有七个儿子,杨延昭、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只有延昭传有后代,杨文广即是杨延昭之子。

    关于水浒中杨志自称“流落关西”的“五侯杨令公之孙”,清程穆衡在他的《水浒传注略》中说,“据《宋史》,业死王事,朝廷录其子延朗(即延昭)、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孙三人,文广最著,其后子孙未有显者”。“《宋史》:杨文广,字仲容,尝为兴州防御使,卒于官。兴州后升为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府。子孙流落关西,殆(大概、几乎)实事也。”

    今人有根据杨业的孙子杨文广死于公元1074年的事实而否定杨志的出身,认为杨业根本不会在水浒背景年代有杨志年龄的孙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杨志并没有说自己就是杨业的三代孙啊,所以,我们不能那样迂腐。

    另外,现今开封尚存有“杨府”。

 

五侯杨令公

 

 

 

 

 

 

 

五侯杨令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青面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