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巷深处
百姓人家

成都街巷系列(26)——正府街上忆当年(下)
紧接上篇的情景往下说:
正府街的早点铺分布在角角落落,各家有各家的招牌点心。
这家用红糖油炸出糖油果子,一串四五个穿在竹签上,油光滚圆,架在油锅边的滤网上,香气勾人;那家的籽籽汤圆蛋香甜可口,一只青花小碗配一把瓷勺,碗里内容好丰富,籽籽汤圆、蛋花、醪糟在羹里荡漾,吃下去是暖心暖肺的甜美热乎。在正府街,连早点铺都不会让人失望。
我更渴望的是从爸爸妈妈那里要几分钱,到书摊坐上半天。
书摊是出租小人书的地方,所有书的封面都取下粘在一张大牛皮纸上,挂在墙上,看什么书只管指着封面索要,租书的人根据封面的号码,到书箱里寻找。一本书一分钱,随你看多久。书摊边是一张张小板凳,看书的人围坐在四周。不只是小孩才看小人书,一半以上的读者都是成年人哦。
正府街两头出去都是大街,大街上是遮天蔽日的法国梧桐,街中间交错的枝桠下悬挂着几股粗大的电线,那是被我叫作“毛根儿车”的公共电车的专用电线。电车的喇叭声听起来与其他汽车的喇叭声不一样,
它响亮到足以提醒行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却不唐突刺耳,如同一个守礼且懂得分寸的邻居,显出与城市共生的相互体贴和相濡以沫的融洽。
进了小巷去幺姨家要拐两三个弯。小巷两边的墙上挂了长长的粗铁丝,上面晾晒着一张张桌面大的薄纸壳,我们就在纸壳的夹道中进进出出。我妈说那是街道工厂做纸箱、纸盒用的纸壳。墙上的纸壳似乎提醒着人们,在小巷深处看不见的地方,有许多普通市民为了每一天的生活,像蚂蚁、蜜蜂一样认真勤勉地工作着。
幺姨妈家在一个四方院落,正屋的两间房是幺姨家的,房间阔大,房顶高而暗,可以想见以前大户人家住在这里的气象。院里住了好几户人家,倒座的位置有一小块带顶棚的空地,是几家人合用的厨房。紧邻厨房那家人的儿子和我差不多年龄,我常去他家玩。有一次他们吃一种长圆的瓜,切给我一牙。此瓜果肉金黄甜软,中间是黑色的籽,吃完剩下薄薄的皮。差不多过了二十年,我在别的城市吃到这种瓜,才确定下它的名字——木瓜。
成都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和暖的天气里,常见正府街两旁的居民把竹椅搬出来,坐在街上闲谈、小憩。那一个个坐靠在竹躺椅上打扇、喝茶的男男女女,显然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不愧是天府之国,即使在全中国都很贫困的年代,成都还是具有一种安泰、悠闲的气氛。多年后我们再来审视这里,正府街早已是面目全非,成都也变得像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现代时尚,而它自己的特色倒是越来越淡了。 (全篇完)

贴几张老照片感受一下当年的生活场景

鸟瞰成都街巷民居一角

老街小巷(老照片)

吃饭摆在家门口很平常

雨天进城卖菜的农民

累了歇歇脚 一毛钱喝盘盖碗茶

街头常见的爆米花师傅

过年了 家家都要磨点汤圆粉

过年了 百货公司下街道服务

线绳游戏 孩子们玩得津津有味

修缮后的老街复原面貌

复原的老街成了市民游览的场所

仿明清风格的旧门庭

老院子修葺后也有些旧时的味道

毕竟是仿 有点遗憾也不足为怪

巷子口 站在雨中摆家常

邻街的小白鸽也来看稀奇




祝福博友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