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边桥老街旧巷掩藏了多少尘封旧事

成都街巷系列(12)——成都有条半边桥街(中)
接着上篇说半边桥街南北两家名小吃。
旧时的成都城区很小,所谓穿城九里三,围城二十八。根本没有现今的东城根街南延线(文翁路、彩虹桥),小南街南延线(直达锦江)。城里人出城去南门,城外人进城逛人民公园、到祠堂街四川电影院看电影都必经半边桥这要冲之地。所以这里自然是车流如织、人气鼎沸。小商小贩善把握商机趋之若鹜地以桥为中心,摆开了瓜子花生摊、蛋烘糕摊、水果摊、肺片摊、糖饼摊、糖沙板粟摊……星罗棋布,灿若繁星,买卖声不绝于耳。其中最令娃娃们垂涎三尺的便是“皇城坝肺片摊”和“转金龙糖饼摊”。这些不过是挑担设摊的小贩。没有固定的招牌。
要说小吃店铺,
半边桥街上最著名的莫过于街南边的“夫妻肺片”与街北边的“痣胡子龙眼包子”。半边桥南街口,紧靠今人民公园后门处的“夫妻肺片”,因其麻辣鲜香、略脆不腻、汁浓味爽、红亮油润而广受青睐,创始人是郭朝华、张田正夫妻。至今虽历几代数易其地,仍以“成都名小吃”蜚声中外。有这一说,其发祥之地乃是此处。
也有一说,最早的“夫妻肺片”的名号出现是在提督街,位于西街位置。郭朝华夫妇亲自操作,一同提篮沿街叫卖肺片。
群众为区别于其他一般肺片,戏称为“夫妻肺片”。由于其制作十分精细、调味讲究。牛杂分别用不同加热时间卤制,火候恰到好处,再以薄刀片切,调味品也多用密制滋汁,然后加入精制卤水调合。制出的肺片颜色红亮,酥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深得顾客的好评与青睐。
郭氏夫妻并非回民,他们在继承“皇城坝肺片”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夫妻肺片”用特殊的方法去掉牛杂本身所带的草气,加入德阳酱油时就避免了因牛杂炝豆汁味产生的苦涩感。他们先用切成颗粒的芹菜花垫底,然后将牛肉薄片和牛杂薄片配搭铺陈其上,再用卤水、德阳酱油、
红油辣椒从周围淋下,最后将制好的花生米、芝麻、花椒面撒在上面。一眼望去,牛肚白嫩,心舌淡红,头皮鲜亮,肉片殷红,杂然拼摆,色彩斑斓。食之麻辣回香,油润爽口,一时声名远播。加之夫妻二人配合默契,感情和谐,更给小摊带来了无限生趣。因而生意十分红火,老食客遂冠以“夫妻肺片”的美名。
我的一个邻居姓侯,上世纪70年代初就在“夫妻肺片”餐馆做过拌菜,制作出的肺片其色、香味称得上正宗,现与他人合伙开锅魁店,夫妻肺片是夹锅魁当家菜。早至上世纪40年代成都一位有名的记者车辐老先生,
就曾在报上介绍过“夫妻肺片”和郭朝华、张田正夫妻二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都许多姑娘、小伙子谈恋爱,定亲前都至少要到传统名小吃店去吃一次“夫妻肺片”以示正式。
下篇再说半边桥北街上的“痣胡子龙眼包子”店。


贴几张与上文有关的图照增强感受
<>
<>
半边桥街旧时是出入南城的主要通道

街面上小吃摊点星罗棋布

各种食摊风味各异

饭点时食客们寻香而至

“夫妻肺片”名小吃老招牌
作为小吃
诱人垂涎
端上筵席 川菜一道

“夫妻肺片”取材特别 刀工考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