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成都哪里寻找古街旧巷的踪影

成都街巷系列(12)——成都有条半边桥街(下)
紧接上篇的半边桥名小吃话头往下说:
“痣胡子龙眼包子”店铺位于半边桥北街西侧。店很小,不过10余平方米。店主廖永通,他做的包子形如仔蟹,小巧玲珑,皮薄馅饱,咸鲜香浓,爽嫩可口,一两十个。其粉红色的肉馅望天而出,状似龙眼,再加上廖永通下巴有颗黑痣胡子,旧时街面上孩童好稀奇,爱跑到他店前“围摊子”。最开心的是欣赏他捏包子时下巴黑痣上那根胡子一抖一抖的样子,很是与众不同。“痣胡子龙眼包子”如今在太平街开设总店,但真正最早的创业包子铺却起源于半边桥。
痣胡子龙眼包子的创始人就是廖永通,
祖辈和父辈都以杀猪为生。1935年的一场火灾把家中一切化为乌有,全家老小只好到成都来讨生活。当时只有13岁的廖永通,进了春熙路的一家餐馆,学得了一套制作蟹黄包子的好手艺。当时,正值抗战初期,国民党失地千里,党政机关纷纷内迁,外地人大批涌进大后方成都,廖永通制作的包子很快受到了省内外食客们的一致青睐,廖永通的小面食摊,名声大噪。特别是一年一度的花会上,很多人一进入二仙庵草坪的饮食摊,就急着寻找下巴上长有一颗黑痣的小伙子,认定要买他们的包子和龙抄手,“痣胡子”的名头就这样在成都流传开来。
经过多年的探索,廖永通在制作蟹黄包子的基础上,又认真研究了市面上各种畅销包子的特点,仔细揣摩了食客的心理,决心在包子的形、色、味上胜人一筹。他精选猪肉的前肩后腿,剁成不带一丝肉筋的肉末,加入四川著名的德阳酱油、汉源花椒,配进味精、绍酒、香油等作料,浇进煨炖得浓醇的鸡汁,搅拌成香气四溢的肉馅。
为了使肉馅更加细嫩鲜美,入口化渣,他还参照了川味圆子的做法,特意拌入了剁碎的荸荠。就这样,痣胡子用一两面粉,做成十个拇指大的包子。一笼笼的包子蒸熟后,升腾的蒸气,香飘四方。蒸笼一打开,一个个小包子上面冒出一块粉色的肉馅,活像一个个鼓鼓灵灵的龙眼睛。廖永通的包子因此又获得了“龙眼包子”的美名。
如今痣胡子龙眼包子在成都市内开有多家分店,包子的种类除了经典的龙眼包子,还有叉烧包子、芽菜包子和洗沙包子等品种。老字号的口味加上亲民的价格,吸引了众多的成都市民和外地游客。
半边桥北街东侧北口还有家卖三合泥、煮红苕之类甜食制品的小食店,名气虽不能与夫妻肺片、龙眼包子相提并论,但店招却极其扯眼:“口口口品”。
“口口”字音宣,喧嚣也。好些人不识其字,望文生义,穿凿附会,说两张嘴挨得梆紧,当然就是“打啵儿”(接吻)嘛!干脆就叫那小食店是“口啵儿品”。无论是其不识其字还是有意装懵,却让半边桥的“口啵儿品”成为成都人饮食笑谈之一……
半边桥狭窄的街巷酿就了淳朴的民风乡情,邻里间串门抬脚便进,如进自己的家一般。不用敲门,也不用找借口,
漫无边际瞎吹一通,意满兴尽抽身又去。称呼长辈不过一声“伯伯”、“姆姆”,双方感情瞬间融为一体。若是哪家来了远客,要留宿过夜,主家的娃娃们随便到隔壁的哪家伯伯、姆姆家“打个挤”便一切搞定,彼此犹如本家,随便得很。
可惜几年前半边桥街拆掉了,老街的景象连同旧时的记忆,都只得封存在了老成都人的念想回顾之中。眼睁睁看着许多有历史有文化的建筑在推土机面前成了断壁残垣,心里比挖老祖宗的坟还恼火,可谓痛心疾首。古街巷、老宅院剩下的不多了,这些街巷和宅院也许以前普通平凡得很,但现在不断地消失,因为稀少,所以尤其珍贵。
(全篇完)

看看遍布成都各处的痣胡子龙眼包子,哪家正宗?

正宗“痣胡子”
进店认招牌

这家古色古香,怕是老招牌?

这里人气旺 可能不假?

这里店面整洁,进去尝尝。

这里敞门迎客
顾客如流

看看龙眼包本色 怎么样?

一笼六个 趁热尝尝吧!

铁壁合围中何处寻觅旧时痕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