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都宝光寺山门肃穆神秘

成都宝光寺的历史故事
历史上成都北郊的新都县,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宝光寺。
这座寺庙是国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文物众多的佛教禅宗寺院之一,它与成都的“文殊院”、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高旻寺”并列为中国南方的“四大禅林”。这座寺庙当中深藏着许多老成都的古老传说。
在一次老成都故事会上推出的“宝光寺传奇”专场,著名历史学家袁定基老师登上成都群众艺术馆故事讲坛,和市民还有佛教界人士好好摆了一盘宝光寺和老成都的龙门阵。
寺名和唐僖宗有关
袁定基老师首先从宝光寺的名字摆起来。
其实宝光寺非常古老,隋代就已经有了,当时称“大石寺”。这座大石寺,又怎么变成宝光寺的呢?有这么一个故事:公元880年,黄巢带兵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逃到成都北郊的新都县,并把大石寺作为临时行宫。寺中原来有座木塔——“福感塔”,当时已经坍塌。当天晚上,李儇看见“福感塔”的废墟下发出一道道紫色霞光,当即召来随行的悟达国师,询问因由。悟达国师回答说,在塔下面地基里头,有佛祖舍利子放光。僖宗一听有舍利子,马上命人发掘,不多一会儿,就挖出了一个石匣,打开一看,里面真的藏有舍利子,一数,竟有十三颗之多。李儇于是命悟达主持重修殿宇,改寺名为——“宝光寺”,一直流传至今。
杨氏父子进驻山门殿
在一般普通寺庙的山门殿里,都站立着两个佛教的护法神大力金刚,本地人俗称“哼哈二将”。可是,在宝光寺里,却安排了一老一少两个文化人坐在那里,与神佛一起享受香火。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这一老一少两位文化人就是新都鼎鼎大名的杨氏父子。明代正德年间,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状元杨升庵父子捐修宝光寺,新成殿宇,十分宏丽。为了纪念杨氏父子的功德,人们就在宝光寺的山门殿内,塑造了杨廷和、杨升庵父子的像。左边的杨廷和,头戴方巾,身着便服,银须飘拂,神态安详,左手拿功德簿,右手执毛笔,好像是正写完了善款的数目一般;右边的杨升庵,头戴乌纱,身着朝服,黑须垂胸,面容慈祥,右手托着大元宝。有人说他们父子功德圆满,辞世后已经成了佛教的护法菩萨,所以完全有资格坐在这里享受香火。
寺院北面长出紫霞山
气势恢宏的宝光寺修葺一新后香火鼎盛,
可惜好景不长,明末天下大乱,杨氏父子主导新修的宝光寺便毁于兵火。直到清代乾隆初年,宝光寺的殿宇也还残破不堪。当时的方丈恢彰禅师化缘去到北京,遇到了微服出巡的乾隆皇帝。皇帝问方丈来自哪座山。方丈脱口而出:“四川新都紫霞山”。一番长谈后,乾隆从靴子里抽出一张三千两的银票来,双手递给了恢彰。
没过多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消息传到了新都,但其实新都是平原,哪里来的什么紫霞山呢?这可把恢彰禅师着急惨了:如果皇帝驾临,问起紫霞山一事,定会犯下欺君之罪。常言道急中生智。冥思苦想几日之后,他就安排了寺里的大部分和尚白天睡觉,晚上挑土垒山。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紫霞山居然终于在宝光寺的北边活生生“长”了出来。


贴几张宝光寺的相关图照

到新都的游人必去宝光寺一游

香火袅袅 虔诚有加

佛家胜地 静心观光

“福感塔”虽已倾斜 依然屹立寺内

寺内有一座著名的“罗汉堂”

堂内供有500尊罗汉塑像

尊尊罗汉像栩栩如生

方丈就任 庆典隆重

寺内佛事 喜庆欢腾

广纳各地佛界高僧 共襄盛举
寺内特设佛教界贵宾接待室

供奉舍利子的塔龛旧照

宝光寺景观
令游人驻足

寺内设施 叹为观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