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简陋而实用的运货工具
板板车、架架车话往昔
旧时的成都没有货运汽车,运货的主要工具就只有靠一种木头做成的人力货运车。
这种车可分为两大类,运送笨重货物的重型车叫“板板车”,车架粗大,使用汽车轮胎。拉车人分主力和副手。主力在车前杠的中间拉,称为“中杠”,除了用双手拉车而外,还有一根宽麻带挎在肩上,以便搭力。“中杠”两边各有一人,叫做“飞娃儿”,他们各用一根背带拉车,当然也可用手抓住各自身边那根拉手搭力。如果货物过重,车的后面还要增加两个“飞娃儿”。一般说来,拉“中杠”的人要身强力壮,他不仅是拉车的主力,还要控制整个板板车的运行方向、路线,等于是车的指挥员。拉“飞娃儿”的人相对瘦弱一点,他们只发挥助力的作用。
重车负荷太大,他们一般要喊着号子前进。尤其是上坡、下坡,那情景更是令人替他们捏着一把汗。最老的九眼桥是一座拱桥,当车拉到桥头时,他们一般要稍事歇息,以攒足力气爬坡。上桥了,中杠一声喊,所有的拉车人一齐用力,有节奏地哼着板车号子“嗨咗、咗嘿、嗨呀、嘿咗、咗嘿、嗨呀……”步伐整齐,缓慢的向桥弓顶上前进。有时忽然失力,车欲倒滑,马上就一起紧张地喊“稳倒,稳倒!”然后又再齐心协力地前行。
终于,车到桥顶了,稍事休息后,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开始了!只见“中杠”把车把高高举起,让车的后杠磨擦在桥面上当刹车用。然后,开始小心翼翼地向下走,即便如此,车速还是越来越快,几个“飞娃儿”使劲往后托住车身,“中杠”根本压不住车子,整个身体不由自主地被车把举了起来,只能脚尖点地,有时还要腾空。这时他们不停地喊着:“车子来了!车子来了!”,护着车子一起向下快速跑去。桥上行人纷纷避让,唯恐挡道或被车子撞倒。下桥了!但是巨大的惯性使得车子继续高速前行,要跑好长一段才能慢慢减速,停下来。这样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拉车人个个都是汗流满面,为了不使汗水迷眼挡住视线,他们大多用麦杆或谷草编成草圈,戴在头额上,让汗水顺着草圈流向脑后。
这种板板车已经多年不见了,由于运输工具的改善,载重汽车的普遍使用,自然而然就把这种既笨重、又危险的运载工具淘汰了。
与之相比,“架架车”——成都俚语喊着“夹夹车”——就要轻巧得多了。这种车架要纤细许多,车身也窄了不少。一般由一个人拉,载货多时最多加一个“飞娃儿”。几十年来,这种车在成都特别是郊县,经常还看得见。比如现在送蜂窝煤的就还在使用这种车。前两年我在磨子桥附近,就看见一男一女用架架车拉着满满一车蜂窝煤进城。这在而今的成都已是难得一见的景象了,只可惜当时没有带相机。


这种架架车还时有所见
搬运沙石 一推一拉
中间的叫“中杠”,两边的叫“飞娃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