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老的街巷 历史的见证
渐行渐远的烟袋巷(上)
在成都市中心地区,有一条叫烟袋巷的小街。长312米,宽8米,确实只能算是一条小街。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从重庆来到成都工作时暂住此处,真感觉是走到了“乡坝头”:街上跑着摇铃的脚踏三轮车和自行车,根本看不见汽车的影子。人们轻声细语说着成都“软语”,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临街清一色低矮的小青瓦房,涂着深浅斑驳的土红色长条形铺板门面,房子的隔墙是先用竹篾巴子编好,再糊上混有谷草节节的稀泥巴而成。这些建筑结构,使得这条街的色彩黯淡而陈旧,吟唱着历史沉重的音符。
可是这条小街它离市中心盐市口只有咫尺之遥,唯一的亮点是一栋三层的红砖楼房,这里是成立于1953年的“成都市卫生防疫站”,又在1956年新建成一座角钢型的办公、实验楼。
这家机关有两个门牌号:办公实验楼是烟袋巷58号,宿舍生活区是66号——
一处典型的成都平原四合院——据说过去叫“陈公馆”,主人是解放前做百货生意的资本家,赚了钱修的这座宅院,解放初期去了香港。公馆的后院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树下有一口深井。
这条小街虽然毫无亮色,可让人惊奇的是巷子的南口西侧街边凹进去了一块地方,居然还有一口水井:这井不深但井水很是清亮,夏天水位高时,似乎弯下腰伸手就可以触及水面;井边有一只绑有一块石头的木桶,桶上拴着一根竹竿斜斜地靠在邻屋的竹篾巴墙上。
附近居民就在井沿路边汲水洗衣服、淘菜,或是提水回家使用……如今想来,这是一幅多么恬静祥和的市井生活图照啊!可惜“文革”后期,地下水位下降,鲜鲜活活的一口生命之泉,眼见着渐渐地变成了枯井。
后来在巷口离杂货铺不远与华严巷相交的地方安了一根公共自来水桩,在我的旧时记忆中也曾唤起市井生活的畅想。守水桩的人早已淡忘了,而当时一天三次放水,水桩前那鲜活的场面,却令我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记忆犹新,回味悠长……特别是每天下午六点左右的一次放水:早早地就有着急的人把水桶挑子前前后后依次地排在水桩前的路边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木桶,铁桶,锑锅,盆子,花花麻麻,错错落落一长溜;放水了,那银白色的,
跳动的水柱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注入这些五花八门的盛水器具中,溅起细小的水花;接水的人们吆喝着,嬉笑着,互相招呼着,按一分钱一挑水的价格付费,不时有人向守水桩的人讨价还价,申明着自家水具的大小什么的,吵吵嚷嚷热闹非凡。
…………
水是生命之源,水带来了生命的欢乐。而今,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送水到户,方便倒实在是方便了,可是再也见不到那些年头买水、挑水的那种无拘无束的嬉闹,快意淋漓的交流——人们在舒适的现代生活方式中被无形的隔膜起来了。
下篇再说烟袋巷的人和事。

贴几张陈年旧照
佐证历史的变迁

当年写实艺术家的想象空间
古老的街道 祥和的景象
生活用水是这样汲取的
成都平原挖地三尺便可成井

绵绵细雨 深深街巷

贫困中透着一种悠闲自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