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百年前的惠陵依然庄严肃穆
成都惠陵是刘备的真墓吗?
——游武侯祠遐思
无论是在梅花怒放的隆冬,还是在桂蕊飘香的金秋,无论春光明媚、百花争艳,还是夏日炎炎、蝉鸣鸟喧,乘兴游览武侯祠的人们,很难立即从众多的历史人物以及有趣的历史故事中解脱出来。
常常可以看到游人徘徊在惠陵前,触景凝思,猜测问讯:这一千多年前的巍然古冢,果真是刘备的墓吗?他被盗过没有?
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为报东吴袭杀关羽之仇,不顾大局,不听从谏,执意东征伐吴。七月,举倾国之兵沿长江而下,孙权畏惧,派人请和,刘备盛怒不许。
第二年夏天,东吴青年将领陆逊用火攻之计,在湖北猇亭一带大败蜀军,刘备退守白帝城,于公元223年四月病死在永安宫。五月,灵柩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成都南郊,史称“惠陵”。
甘夫人在刘备称帝第二年,追谥为皇恩夫人,从南郡迁葬成都。他的灵柩运回成都时,刘备已死,棺木正在运回途中,根据诸葛亮的建议,遂合葬于惠陵,并将此事布告于天下。刘备入蜀所娶的吴夫人,于延熙八年(公元242年)病故,也合葬于惠陵。
这座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三人古冢高12米,周长180米,四周古木参天,修竹葱茏,红墙环绕,气象森古。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武侯庙古柏》诗中描写道:“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荫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中有“陵边四五家,苑竹居接栋”,都生动地描绘出惠陵当年古柏苍郁、千竿绕径的景况。
《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时代的史学家,四川南充人,生于公元233年。他曾任蜀汉散骑黄门侍郎,在刘禅身边做侍从,传达诏命。而他的父亲,原为马谡的参军,因失守街亭,马谡被诸葛亮挥泪斩了,他的父亲也受到“髡刑”——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处分。公元280年,晋灭了吴之后,他著成了《三国志》,因此,书中的史料应该是可信的。
其他史书记载也大致相同。《华阳国志》载:“章武三年五月,梓棺至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太平寰宇记》载:“惠陵即先主刘备陵也”,“先主祠在成都府八里,惠陵东七十步”。
《四川通志》记载:“汉昭烈帝惠陵,在华阳县南八里,旁即汉庙”。可见,惠陵不但是刘备真墓,而且是三人合葬,这是没有疑义的。
但是,长期以来,广为流传着另一种说法,认为惠陵是埋藏刘备弓剑的地方,刘备和甘夫人的真墓在白帝城。到武侯祠游览,在二门前的碑林中,可以看到一通明碑,碑文一开始就说:“成都府城南三里许,丘阜巍然,是曰惠陵,昭烈弓剑实藏焉”!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碑名《新修诸葛忠武侯祠堂碑记》,立于明代嘉庆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成都府同知高登立石。
此碑所出,完全依据宋碑。宋碑名《重修先主庙记》,立于宋代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任渊撰文,乃受命于王公——王十朋。王十朋官中书舍人,宋高宗钦命以龙图阁侍制置四川对惠陵和祠庙进行了一次维修,并筑围墙保护。碑文接着说:王十朋“命渊记之,渊惧陋不克称,故辞,公不许,乃冒昧书其事”。至于弓剑墓之说根据什么,任渊没有讲。除此两通碑文而外,就再也找不到其他依据了。
究竟原因何在?下篇再说。


贴几张武侯祠的景观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