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帕米尔第一位留下足迹又留下记载的欧洲人

标签:
新疆文化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 |
分类: 鬼话旅游 |
1985年8月15 日16点半许,帕米尔高原红其拉甫山口平静地迎来了一支由两位美国人组成的小小旅游团队。
没有鼓乐喧天的隆重欢迎,没有声势浩大的高层接待,但,这却是一支非同小可的外国旅游团队,因为第一,这是红其拉甫山口那一年正式向第三国开放以来,所接到的第一支外国人团队;第二,这两位美国人,都是美国马可· 波罗基金会的首脑人物——而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是712年以来,大体沿着马可·波罗足迹,走到中国的第一批外国人。
很巧,1985年8月,老鬼也在高原——那是老鬼第二次踏上帕米尔,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刚好遇到了美国马可·波罗基金会这支小小团队。从接待人员口中,了解到了他们的行程……
哈哈,好啊,700多年了,那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威尼斯当年帅哥儿,一直在影响着甚至摆布着欧美人的亚洲之旅,中国之梦!
没错,从那时起,经红其拉甫山口来到中国的欧美旅游团队,也多打着“马可·波罗旅游团”、“马可·波罗探险团”的旗号。
说起马可·波罗,那可有讲不完的故事,他的名字,其实就是一个传奇!那么,他是怎样来到了帕米尔的呢?
从头说起吧,马可·波罗1254年出生于威尼斯。那正是欧洲两次十字军东征结束100多年,成吉思汗西征结束几十年,汉代形成了的“丝绸之路”又一次畅通,西方上流社会,对来自东方的宝石、香料,当然也少不了丝绸,需求量激增从而促使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和比萨、热那亚商人不断探索东方寻找巨大商机的年代。这也就不难理解了,马可·波罗还没有断奶时,他的爸爸尼可罗·波罗和叔叔马飞阿——都是威尼斯巨商,就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探险经商旅程。而14年后,当马可·波罗刚刚“认识”了的爸爸、叔叔,给他绘声绘色地讲起一路见闻,还告知他蒙古大汗忽必烈曾接见了他俩的情景时,好奇而聪慧的马可·波罗,早已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冲动,于是,到了1271年11月,当弟兄俩接受罗马教皇的使命,作为教皇的使节,将再一次到中国去拜见忽必烈,试图动员这位大帝信奉天主教而第二次踏向东方之路时,17岁的马可·波罗也就顺理成章地随行了……
而1271年,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定国号为元的那一年。
话说,这一支商队兼使团起初并不想走陆路,可是当他们渡过地中海而到了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才发现那里的船只不够结实——哈哈,鬼使神差,也就注定了马可波罗一行,要和帕米尔,结下了不解之缘喽!
马可·波罗一行,或骑马,或骑驼,有时还要徒步,历尽艰辛跋涉过西亚、中亚,翻越高山峻岭,走上了云遮雾绕的帕米尔高原,应该是在1273年。那么,当时这位年仅19岁的意大利小伙子,看到并记住了高原上的哪些世人所不知晓的奇观呢?
让我们从《马可·波罗游记》这本旷世奇书中,仅仅700多字的帕米尔记载中,找找那个时期高原的珍贵信息吧。
大湖、河流、绿草如茵、高接云天的大山,“使人确信我们已登上世界最高的地方”……这些描述,令人不难想象得出,1298年在热那亚的牢房里,马可·波罗是如何用着平实的语言,娓娓讲述着他的那些其实并不寻常的历程,而他的狱友——比萨作家鲁斯梯谦,又是怎样认真记录着这些流传千古的旅途故事的。
在马可·波罗口中,较大篇幅地提到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羊。他告诉后人,那些绵羊或者山羊,“羊体硕大,羊角长达三四掌尺,有的羊角甚至长达六掌尺。”
哦,一掌尺是多长呀?说起来很有趣,古罗马人、古希腊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用某位大人物的胳膊、手掌或者腿、脚步,作为长度单位。比如不可一世的凯撒大帝就曾下令,把从他肩头到中指指尖的长度,定为一“码”——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老鬼的中学体育老师教我们踢足球时,还告诉大家,禁区内防守犯规,要被判罚“十二码球”,因为罚球点距离球门线是十二码。现在嘛,已改称为罚“点球”了。而掌尺,估计也就是哪位帝王手掌的长度喽。
哈哈,见过羊的人们都知道,哪种羊才会有这么大的角哟?
我们无法责怪古人,因为马可·波罗的那个时代,还没有动物学家给生活在海拔1500-5000米从荒漠到高山区域内的这种野羊,命名叫“盘羊”,更没有科学家进一步细分出,帕米尔高原上这种盘羊长相习性和天山、阿尔泰山盘羊有所不同,而被称作——帕米尔盘羊。
塔什库尔干县的野生动物专家则会告诉我们,雄性帕米尔盘羊的个头赛过马鹿,跟中等身材人的高度差不多,而粗大羊角,长度居然可达到100到170厘米,嘿嘿,除非当年那位帝王的手掌奇长,否则那可远不是“六掌尺”,能量得过来的!
但——是,至今为止,你要给欧美人士说起“帕米尔盘羊”,对方很可能挠着头皮看着你,一头的雾水,满脸的迷茫。为什么?很简单呀,人家只知道,帕米尔高原那种大角大野羊,叫做“马可波罗羊”。
瞧瞧,马可·波罗,可有多牛!
一直到今天,一些欧美国家的“马可·波罗探险团”来到帕米尔高原,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他们要想法看看“马可波罗羊”……
如今的帕米尔高原,早已设立了范围不小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你在那里,依然可以看到数百只成群的帕米尔盘羊。而中国也已经同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达成共识,一起为保护帕米尔盘羊——马可波罗羊,共同付出努力。
马可·波罗还讲到,那时候,高原上狼群出没,他们走了12天又加40多天,都是十分荒凉而渺无人烟,以至于一切食品用品都得提前备好,以防止饿肚子;以至于盘羊的羊角、羊骨遍地狼藉,可以用来制造器皿、搭建羊圈、用做路标……
今天的帕米尔,人烟也并不稠密,况且那个时代正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窝里斗得紧而战事频仍的乱世。在马可·波罗眼中,连喀什噶尔城都是满目疮痍、遍地废墟呢!按理说,帕米尔高原本是成吉思汗二太子察合台汗的封地,但一个不留神,三太子窝阔台汗的子孙,就占领了那里的地盘发号施令去喽!那么,高原彼时“十分荒凉,渺无人烟”,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吗……
博学的马可·波罗
而马可·波罗最了不起的记载,是帕米尔高原“空气稀薄”!
到今天为止,“空气稀薄”还时不时出现在描述高山缺氧的文章中、讲述中、影视片中,但是,您知道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空气稀薄”这个概念的是哪位学者、名家吗?
马可·波罗——那位当时年仅19岁的意大利帅哥儿!
老鬼第一次上帕米尔“天阶之路”,是1985年4月。出发前在喀什市,曾有过非常严格的体检,如果心脏或者血压有隐患,那就会被说服免上高原。哈哈,老鬼一点毛病没有,也就有了迄今30多次登临帕米尔高原的经历啦!但是,老鬼并不是“二杆子”,首次上山临行前是做过功课的。教材之一,就是《马可·波罗游记》。那么,依据高原气候寒凉而“空气稀薄”,老鬼又有了什么经验体会呢?
简而言之吧,历多次帕米尔之行经历后,老鬼便总结出了“高原五项基本原则”:睡好觉,八分饱,喝热茶,穿厚袄,别想跑。
因为多年来,老鬼在帕米尔见识了两种极端的人士。一种是还没等上山,已从心理上败下阵来,以至于车子刚开到海拔2千多米的半山腰,他或她,已经严重“高山反应了”……
另一种呢?
那就是所谓“二杆子”,男女老少都有!1985年,一位年近60岁的老汉曾不听老鬼言,在海拔3千多米的卡拉库里湖畔挤着眼儿冲老鬼喊:“你瞧瞧,我还能跑步!”急得老鬼一把把他揪住,不顾我俩年龄差距十多岁,把那逞能的老头儿劈头盖脸数念了一顿……
还有个爱美的大姑娘,为了展示线条美,居然大冬天不穿给她借来的厚衣服,结果是下山途中,一路狂呕,把那天的高原美食,又都毫无保留地还给了帕米尔。“你是给牦牛显摆你的身材美来啦?”老鬼一顿狗血淋头,骂得那美女,几天抬不起头来……
哼哼,多少英雄好汉无一例外,纷纷都倒在了老鬼面前,有的痛哭流涕,有的连声追悔,咳,洋相百出哟!当然,只要老老实实别再乱跑瞎蹦,或立即穿上厚衣物,没一会儿,这些不听老鬼忠告而不尊重高原的男女老少们,也就脸色红润如初,身姿活跃如常啦!
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不遵循大自然的严酷法则,都想当“征服自然”的挑战者。其实,帕米尔是非常温柔而彬彬有礼的。她,秉承着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原则,对于恭敬而来的远客,从来优礼有加。比如老鬼和所有明事理的朋友,根本就没在帕米尔高原上有过任何不良反应。
马可·波罗的高原“空气稀薄”,是多么宝贵的帕米尔发现,而这一宝贵发现,还左右了老鬼的“高原五项基本原则”!
有学者说,正因为马可·波罗及其《马可波罗游记》的启发和激励,才有了15世纪末的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后来很多欧美探险家们的探索和发现。
马可·波罗那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博闻强记的聪慧,不仅使得初识的忽必烈大帝,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位刚刚21岁的“色目”帅哥儿而屡屡委以重任,甚至让他当过扬州总督,又赢得了好政声!而且他在中国居留17年,足迹几乎踏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说不完了。前几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考古队,在马可·波罗当年经瓦罕走廊而进入今天中国境内帕米尔的明铁盖山口,为马可·波罗树立了一方大理石纪念碑。
文章到了这里,必须补充老鬼此文的标题:马可·波罗,可不仅是“帕米尔第一位留下足迹又留下记载的欧洲人”,他其实是第一位走到中国而几乎走遍中国,又留下千古名著的欧洲人!
伟大的马可·波罗,伟大的《马可·波罗游记》!
老鬼多想有一天,走到明铁盖山口,走到那座丰碑前,凭吊一番这位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
朋友,你不想也去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