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抬杠”与汉代西域屯垦

标签:
爱在中国行老毕讲故事旅游文化丝绸之路屯垦戍边杂谈旅行/见闻 |
分类: 鬼话旅游 |
用牛耕田的先进技术,老祖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发明,但最初的犁铧非常笨重。约公元前6世纪许,铁器出现,但由于冶炼技术尚不到位,早期的铁犁铧是一块又重又厚的实心疙瘩。当时耕地得两头壮牛,加上三条力大无穷的莽汉,俩汉子在前一左一右牵牛,另一条在后扶犁。生产效率?当然谈不上了。
西汉政府在西域最早的屯田,应始于公元前105年前后,细君公主远嫁到了乌孙,其随从人员数百人,为更好服侍公主,即在伊犁河谷“玄雷”之地——今巴尔喀什湖以南伊犁河流域,垦荒耕种了。而到了公元前101年,汉武帝一声令下,委“屯田校尉”率田卒在渠黎(渠犁)——今库尔勒一带,正式开始了屯田。从此,随着对匈奴征战的节节胜利,屯垦便很快普及到天山南北广大区域。那种“二牛三人”式犁耕技术自然而然地随之传了过来——这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呐!
人是越来越聪明了的。到了西晋时期,由于冶铁技术不断改进,铁犁逐渐变得轻巧了许多,而一种很简单但却很实用的器具,也被发明了出来,那就是用一根硬木,做成类似加长了的牛轭,架到两头牛的脖子上,让这两头牛,“抬”着这根儿“杠”犁地,这样俩牛就无法分开而得乖乖地听从赶牛人指挥了。今天,在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的175号窟壁画中,我们还能清晰看到当年“二牛抬杠”耕田的生动画面。
“二牛抬杠”,节约了两个壮劳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而西域的屯垦戍边历朝历代,尤其是汉、唐、清三个朝代,逐步扩充规模、发展壮大,西域和中原农作物不断交流,内地的种田人也就源源不断地涌入西域。这种古老的农耕手段,便世世代代留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