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延续至今的“屯垦戍边”

标签:
爱在中国行老鬼话新疆老鬼情感旅游文化老毕讲故事 |
分类: 鬼话旅游 |
鬼话寥寥:
怎么办呢?现写来不及,而所幸老鬼多年来,积累尚有,存货可观,信手拈来,即是博文。非滥竽充数,乃用心之作也!
“屯垦戍边”是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一个大话题,一项基本国策。今天之所以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句话,就是因了自西汉延续至今的“屯垦戍边”之策。
如有疑问,请看下文。
史籍告诉我们,早在公元前105年那时起,远嫁乌孙昆莫(也称“昆弥”,君主之意)的细君公主侍从们,就已在伊犁河谷地,开始了农耕。而汉武帝于公元前101年下令派兵屯田的最初之地,是在轮台、渠犁(今库尔勒市)。后来陆陆续续在楼兰(鄯善)、车师前国(今吐鲁番)、焉耆、姑墨(今阿克苏)、莎车等地方,都实行了军队屯田。
东汉,军队屯田的重点放到了“北道”和“新北道”,因为那时,匈奴已无力觊觎、染指南疆。东汉时期伊吾庐(哈密)、高昌壁(吐鲁番)、金满城(吉木萨尔)、柳中城(鄯善县)以及南疆的疏勒(喀什)、精绝(民丰)等地,都是军屯要地。
两汉时期,西域的屯垦戍边有三大特点,一是屯垦之地要么在西域门户,要么在交通咽喉,多在战略要地;二是实行“军管”:使者校尉、侍郎、都尉、戊己校尉、西域长史……西域都护,所设各级官员全都是军官。屯田将士闲时是农民,一旦烽烟燃起便拿起矛戈,成为战士;三是屯田中心随机而变,西域都护府,今天驻扎在轮台乌垒城,明天,戊己校尉可能设帐到车师高昌壁,也全视战略之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虽频繁更迭,而西域屯垦未曾中断。
唐代,屯垦戍边进入空前兴旺时期。唐初起始,屯垦事业由东逐渐向西发展,又由南向北推动,不仅遍及天山南北,而且一直延伸到了中亚的“碎叶”、克什米尔的“小勃律”等地。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直到中兴之主李隆基,任用了各部族优秀的军事将领,如吏部尚书侯君集、铁勒人将军契芘何力、突厥人将军阿史那社尔、程知节(程咬金)、高丽人将军高仙芝、回纥人将军婆闰、成就了边塞诗人岑参之名的封常清,等等,畅通商路,屯垦戍边,打击专搞分裂的西突厥,抵御武力扩张的大食国,在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设立同中原一样的郡、州、乡、里;在天山以南设安西大都护府,天山以北设北庭大都护府,下辖数十个都督府,管理西域的军政要务。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户口制等,皆在西域有效推行。与汉代不同的是,除军屯外,还设有专给中原流放来的“劳改犯”组成的屯垦基地;另外,包括世代居留于此的汉人在内的各部族各种族农民,西域各国维护统一大业的国王、首领,也都积极配合参与屯垦。所以,当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人乘隙进犯西域时,“安西四镇”的留守将领郭昕等人,能团结各部族首领和群众抗击吐蕃大兵近30年之久——没有彼时常年屯垦囤积,此番戍边,谈何容易!
从公元630年起,到791年西域被吐蕃占据,唐政府在这里设了11个军垦区,据不完全统计,共开垦良田28万亩。当时的龟兹、庭州为两大中心垦区,动辄上万田卒屯驻;而一个小小的烽火台下,也可能开出几十、上百亩庄稼地。有军必有屯,也是唐代屯垦一大特点。
清代初期,康熙大帝鉴于平息准噶尔蒙古贵族噶尔丹叛乱时,筹粮、运粮艰难的经验,决定于1716年,在哈密、巴里坤、吐鲁番等地筹办屯田,从而拉开了清代屯垦戍边的序幕。此一时期的屯垦,有军屯、民屯等形式。雍正帝即位后,也将屯田继续了下去。但这二位皇帝的西域屯田,一是没有扩大规模,重北疆而轻南疆,二是时屯时撤,不巩固而发展缓慢。给以后留下了不少弊端。
乾隆皇帝为了彻底平息准噶尔叛乱,增多了屯垦形式,扩大了屯田规模。屯垦形式,主要设有“军屯”(汉族绿营兵屯田区)、“旗屯”(满、锡伯、蒙、索伦等八旗兵屯田区)、“民屯”(中原汉族农民屯田区)、“回屯”(维吾尔农民屯田区)、“遣屯”(流放新疆的犯人劳改区)。屯垦规模,在前朝的基础上,又扩充出了“乌鲁木齐屯垦区”、“伊犁屯垦区”、“塔尔巴哈台屯垦区(今塔城地区一带)”、“额尔齐斯屯垦区(今阿勒泰地区一带)”。1759年,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政府又曾把屯田扩大到了南疆“西四城”……
但是,乾隆也好,嘉庆也罢,仍然全都犯了个“小心眼儿”的错误:一不许官兵携家带眷;二不在南疆建军屯和民屯,而只设了几个回屯;三不许汉人在维吾尔人地区长留,更不许定居,即使是商人也只能住汉城;四是根本没坚持多久,屯田区就撤的撤、缩的缩。这是因为清政府害怕而防止各民族之间拉近关系,联合起来共同与之作对为难,从而推行了一条错误的“民族隔离”政策。但此一政策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后来的张格尔、玉素甫、七和卓、阿古柏之乱,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大片领土的丧失,与清初屯垦戍边大计贯彻得不彻底,应该都是大有关联的!
道光皇帝即位后,尽管已认识到“民族隔离”不是办法,政策有所松动,往南疆派了一部分汉族军队携家眷,到喀什噶尔城、巴尔楚克城(今巴楚县)等地实施屯垦,但小打小闹,时断时续,也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道光年间,新疆屯垦的最光彩一笔和最高峰,是由民族英雄林则徐书写和实现的。他1842年11月被发配到了伊犁惠远城,旋被伊犁将军布彦泰,委派掌管粮饷事物。林公了解了情况后认为,新疆屯田,必须大兴,此事刻不容缓!那么,他有哪些行动呢?简而言之,一.直到今天,伊犁仍有“林公渠”、“林公树”,为后人所传颂。二.1844年12月到1845年12月,林公走遍南疆七城及吐鲁番、哈密,不辞颠簸,历尽艰辛,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地勘察地亩,倡导水利,推动屯垦,体察民情。至今,吐鲁番仍有坎儿井被亲切称为“林公井”,他推广的纺车,在库车被称为“林公车”……他被赦免该回京了,仍要求把哈密勘田亩、兴水利、察民情的事办完再走。
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以近七十高龄请命,于1876年4月抬着棺材率军西征抵达肃州(今酒泉),要从入侵的浩罕军官阿古柏和沙俄的军队手中收复新疆。他首先了解了筹粮行情,若从河西走廊运粮,每石合白银57两;而如在新疆当地解决粮食,每石则只需3两即可搞定。于是他下令:一.“缓进,速战”;二.边进军,边屯垦,就地解决,自筹粮饷……到1878年1月,短短1年半时间,便结束了讨伐阿古柏的战事,收复了南疆。1880年,左宗棠亲临哈密部署,左帅的先锋刘锦棠指挥三路大军合围了盘踞在伊犁河谷的俄军,谈判大使曾纪泽,则在圣彼得堡,据理力争,文武默契,一举又收回了伊犁河谷!左宗棠深深知晓,“自古边塞战争,屯田最要”;“要筹军食,必先筹民食……”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率领的大军是扛着农具,带着种子、树苗,并且偕同着2万多“赶大营”的天津杨柳青灾民挺进新疆的。并且,左帅一路收复失地,一路恢复或新建屯垦区。从此,屯垦区遍及天山南北,陕、甘、川、豫、鲁、晋、冀等地的汉人、回族灾民、遣犯(劳改犯)、农民“志愿者”等,纷纷前来新疆,投入屯垦戍边;经裁撤脱下军装而又不想返回故里的“复转军人”,也得以理想安置。新疆自此,再没有丢失过一寸土地!
20世纪初,晚清诗人褚廷璋,满怀激情地用诗歌讴歌了当年于阗(和田)屯垦区的兴旺情景:“……渔人秋采河边玉,战马春耕陇上田。今日六城歌舞地,唐家风雨汉家烟!”
不错,汉唐以来,“屯垦戍边”在西域——新疆未曾断绝。正缘于此,才有了幅员辽阔、富饶美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今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肩负的重任,仍是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屯垦戍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