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木垒胡杨林的开发谈昌吉旅游文化

(2007-07-03 22:38:22)
标签:

旅游文化

老鬼情感

爱在中国行

杂谈

旅行/见闻

分类: 鬼话旅游
 

    昌吉州是个很了不起的地方,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且具有许多项全国乃至世界之最。但虽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天山天池,被作为“乌鲁木齐的”景区,便以其雄健、神奇、优美的传说、壮丽的诗文、独特的视觉冲击等等,为中外人士所瞩目,昌吉州的其他佳景胜境,却因“对外开放”时间滞后,而长时间地“养在深闺人未识”。那么,我们怎样通过这些佳景胜境,体味出昌吉旅游文化独具韵味的魅力呢?

                 一.木垒胡杨林的内在魅力

 

    今天,“新北道”开发的声势愈演愈烈,“东三县”的风光名胜便渠成水到地格外受到了广泛关注。2004年8月,一个名叫江庆云的美籍华人,以他敏锐的商人眼力,一下子看到了木垒鸣沙山、胡杨林景区蕴涵的巨大商机,果断地取得了这个景区的开发权。鸣沙山的开发价值自不必多说,那么,胡杨林究竟有着怎样的旅游文化内涵呢?

    自张骞通使西域之后,“胡杨”的大名,便响当当地在两千多年以来的史籍当中记载并流传至今。而在拉丁文中,胡杨被称为“Populus  euphratica”,直译成汉语,就是“幼发拉底河畔的杨树”之意;英文“Popular  diversifolia”直译成汉语,则为“异叶杨”。

    好了,这其中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一,胡杨树只生长在中、西亚——古代西域荒漠干旱区的范围内,是杨柳科的乔木树种,是世界上唯一能在沙漠中成林的乔木;二,张骞或者其后来人,为之定了个地域性非常强的名字,而欧洲人几百年前在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畔“发现”了这种树,也给它,起了地域性极强的名字,或表现其独有特征的名字。

    通过上述信息,还有多年的考古发现,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当年,胡杨树、胡杨林在西域的荒漠戈壁中绝不是非常罕见的,而应该是生长在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带,处处生长,遍地成林。否则,像今天一样,胡杨只生长在“边角旮旯”难以得见,张骞们便不大容易留意到这种神奇之树,文物古迹中也便不会出现那么多以胡杨为原料的房屋、器具、棺椁、墓葬以及大量薪柴喽!

    胡杨——这种神奇之树、英雄之树,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已见不到像样的树啦,在中、西亚其他地区也已少有喽。如今,中国境内胡杨林分布面积占全世界总面积的61%以上,而新疆则占了全国总面积的91%以上。北疆胡杨林与南疆相比较为稀疏,而木垒胡杨林经鉴定,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胡杨林,很可能是地球胡杨之祖!

    许多中外游人,并不一定了解“胡杨”这个名称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只为其外在之苍凉之美、刚劲之美所吸引,所震撼。不少旅游者因为在新疆游程中遗憾地没看到胡杨,而黯然神伤,挥泪而去;一位诗人,当置身木垒胡杨林中时,竟抱住一棵历尽沧桑的老树,激动不已,嚎啕痛哭了起来;国内外著名胡杨专家李护群先生见到林中那棵“祖木”后,激动地说,他走遍了全中国有胡杨林的地方,也了解到其他有胡杨树国家的情况,从未见过如此古老的胡杨个体,这棵树,足以印证“三个一千年”说法正确——目前全世界也只有这一棵树,能印证这句话的科学性、正确性!于是他端坐在这棵老树对面,深情凝望着,认真思考着,半上午竟没动地方……

    不仅如此,胡杨这种坚毅、倔强而昂扬向上的、世界上唯一能在沙漠中成林而只肯在沙漠戈壁生存的、已有着约350万年- 6500万年历史的古老树种,其生存功能之强劲,生命力量之旺盛,令人吃惊,令人感佩,令人赞叹,令人鼓舞!胡杨,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不屈不挠的“新疆精神”、“新疆人精神”的象征! 

    这,就是今天开发木垒胡杨林的意义之所在。这,也就是木垒胡杨林的内在魅力

           二.将军戈壁——戈壁“大将军”

 

    新疆最不缺少的,就是荒漠戈壁。但是能像将军戈壁这样“将气”十足的“将星”荒滩,恐怕是地球上绝无仅有!地质学家认为,新疆166.49万平方公里大地,展现了地球上所有的地貌特点。而将军戈壁,大体上便拥有了新疆地貌的“半壁河山”!加之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老天爷和我们先辈,留给今天昌吉州的宝贵文化遗产。

    其实,新疆的大漠戈壁,一直是生活在小桥流水、画山绣水之地人们好奇而向往的。比如日本人,到了戈壁滩往往就要手擎摄像机原地旋转360度,为的是把四周的地平线全拍下来——他们国家地域太狭小,只有天际线,没有地平线;日本人出版的新疆画册或丝路画册,一定有至少一张通栏的新疆戈壁风光照片。戈壁沙漠的苍凉、空灵、广袤、浩瀚,同样会引起其他国家和外省区游人极大的兴趣。如果再加上魔鬼城、化石谷、火山口、硅化木、五彩城……中外旅游者来到将军戈壁的喜悦和兴奋,应该是可想而知的。

    2006年8月的一天,一个震惊世界的特大新闻就在将军戈壁传遍全球:一具堪与美国出土的、号称世界第一的恐龙化石相媲美,甚至超过其长度的巨大而完整的恐龙化石,就在这片土地上,被发掘出来,而展现在世人面前了!

    笔者当时正在木垒鸣沙山,听到消息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应该呼吁有关部门,就在化石的出土地,建造“奇台将军戈壁恐龙博物馆”。因为我看到过我国著名恐龙专家——年轻的徐星教授的电视访谈节目,他的一个著名观点就是:恐龙化石在哪里出土,就应在哪里建博物馆。为什么?因为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有恐龙化石的,能保存化石的地方,其地质结构、地貌特征以及其他条件,必然与当年恐龙的原生存条件协调一致,就地建博物馆,于科研有益,于科普有益……

    我说,对昌吉州来讲,更重要的是,“奇台将军戈壁恐龙博物馆”一旦建成,拉动的可不仅仅是“东三线”、“新北道”的旅游,从长远看,它将拉动和促进全新疆的经济发展!

    况且,将军戈壁上自然文化、人类文化可发掘的内容,借一句江浙、上海人习惯的说话方式:还多得“一塌糊涂”呢!

                 三. “屯垦戍边”话昌吉州

 

    没有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的“屯垦戍边”的战略决策及推广实施,就没有今天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东汉名将耿恭,先是以戊校尉之职,率众屯垦金满城(吉木萨尔),后为抵御匈奴来犯,退而坚守疏勒孤城长达8个月之久,“誓令疏勒出飞泉”,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倾尽热情,赞美、讴歌北庭都护府、唐代轮台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著名诗句,成为千古绝唱;元代,首设中国的行省在这里,名叫“别失八里”,并且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遣侍卫新附军千人,屯田别失八里”,后又在此安置“民屯三万户”,继汉唐之风而经营西域;让我们再看看在纪晓岚笔下,从乌鲁木齐到今昌吉州、直至精河一线,乾隆年间屯垦戍边的状况吧:“秋禾春麦陇相连,绿到晶河路几千。三十四屯如绣错,何劳转粟上青天。”纪晓岚在此诗之后,还写有一段小注:“中营七屯,左营六屯,右营八屯,吉木萨五屯,玛纳斯四屯,库尔喀拉乌苏二屯,晶河二屯,共屯兵五千七百人。一屯所获,多者逾十八石,少者亦十三四石云”。那时候,屯田的组织机构大体有如下几种:兵屯、民屯、回屯、旗屯、遣屯。诗中提到的只是兵屯、旗屯情况,其他各种屯落还未包括在内呐!虽然此时还远没有达到清代屯田最鼎盛时期,但绿野千里,阡陌交通,已非平定准噶尔叛乱而统一回疆——新疆之前可比了。

    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件趣事逸闻:“昌吉通判报,某日午刻,有一人自天而下,乃特纳格尔(今阜康市)遣犯徐吉,为风吹至。俄,特纳格尔县丞报,徐吉是日逃。计其时间,自巳正至午,已飞腾二百余里。此在彼不为怪,在他处则异闻矣!”除了大自然的威力显得与众不同之外,这则奇闻至少还告诉我们,那个时期,屯垦的管理还是相当井然有序的。

    我们都知道,西域屯田始自汉代,而自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以降,今昌吉州一线乃至全疆的屯垦再未断绝过。除历代、历届政府有组织地安置移民、灾民或流放、劳改人员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多民族商人流居于此,因不同原因而弃商务农;另外,当年被蔑称为“盲流”,实则应为被动“志愿者”的各方、各族逃荒、逃难人员也自行纷至沓来,自谋生路而不知不觉地投入开发者行列……以至于昌吉州至今仍有诸多的“怪”现象,一,是许多汉族居民左盘右算也数不清自己的祖籍在哪里;二,是不合逻辑地有了至少两个全国唯一,或罕见的“民族乡”;三,是汉语方言自成体系,妙趣横生;四,是汉族民俗、回族民俗同当地哈萨克等民族的民俗相融汇,形成了独具风采的“昌吉民俗”……而这些现象,尤以“东三县”最为典型,以至于2006年3月在奇台召开的一次“汉民族文化研讨会”上,有人提出了设立“奇台学”,对独树一帜的“奇台现象”进行广泛研究的观点,而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共鸣。

    今天,“乡村旅游”、“农垦旅游”方兴未艾,发掘昌吉州屯垦文化内涵,其前景必然是美好的,其意义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昌吉州政府、昌吉州旅游局提出的以天山天池为中心,将“东三线”旅游资源都纳入“大天池”景区之内,发展全州旅游的思路,是很有见地的。古往今来,在这片土地上,自然状貌、人文历史的发展变迁,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资源,都会对昌吉州的旅游事业增光添彩。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认识到、掌握起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把昌吉州旅游事业推向新阶段。

 

                      老鬼

                      2007-4-2  00:27初稿

                      2007-4-3  00:45修改

                      2007-4-5  23:50又修之

                      2007-4-9  18:35再修之

                      2007-4-11 18:37第五修

                      2007-4-24 15:35第六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