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片断(清·纪晓岚)
原文:
“……昌吉通判报,某日午刻,有一人自天而下,乃特纳格尔遣犯徐吉,为风吹至。俄,特纳格尔县丞报,徐吉是日逃。计其时刻,自巳正至午,已飞腾二百余里。此在彼不为怪,在他处则异闻矣。
徐吉云,被吹时如醉如梦,身旋转如车轮,目不能开,耳如万鼓之鸣,口鼻如有物拥蔽,气不得出,努力良久,始能一呼吸耳……”
赏析:
您瞧,“纪大烟袋”喷着云吐着雾,不动声色地把公元1770年前后,发生在今昌吉州境内的一件大怪事儿,铺展在我门面前。说的是,某日昌吉县的“副县长”打来个报告,称有人看见,一个人从天上掉了下来。一打听,原来却是特纳格尔县(今阜康市)的劳改犯徐吉,稀里糊涂而晕头转向地被飓风吹到了这里。没过多一会儿,特纳格尔县的“县长助理”又呈上来一份公文,汇报该县一个名叫徐吉的劳改犯,当天“潜逃”啦!纪晓岚算了下时间,从上午10时左右到12时前后,这个既幸运而又“倒霉催的”徐吉,竟然从东向西,“飞”出去100多公里!
从古至今,西域——新疆的气候就像娃娃的脸,夏高温,冬严寒,春秋两季多大风、沙尘,而且说变就变。史籍屡有记载,文人墨客更是妙笔生花地大加渲染。当年唐僧玄奘离开高昌国时,国王麴文泰赠送给他的礼物中,就特地准备有“面衣二十件”。何谓“面衣”?就是遮风蔽尘的“面罩”呀!100多年前,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大军的饷银车,竟被飓风吹得至今踪影难觅……
“往古西行多艰难”。而在纪晓岚笔下,一场令人望而生畏的特大风灾,就这么轻描淡写地给“趣闻”了一番。看起来,这位被贬新疆的乾隆爷朝中大学士,还真有些“黑色幽默”之感呢!
其二.《回疆竹枝词三十首》之第十九首〔清·林则徐〕
原文:
桑葚才肥杏又黄,甜瓜沙枣亦糇粮。
村村绝少炊烟起,冷饼盈怀唤作馕。
赏析:
“竹枝词”,是始创于唐代的民歌体的诗歌,由刘禹锡首创,风趣诙谐,通俗易懂,亲切感人而琅琅上口。因禁烟并抗击英国侵略者而蒙冤流放新疆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伊犁两年期间,为屯垦戍边大业,为当地老百姓干了不少好事。当时的伊犁将军布彦泰,敬重林则徐,就把伊犁军民这一箩筐一罗筐的赞美,传到了道光皇帝耳中。于是在1845年,林则徐奉旨到了南疆,对水利工作做一番调查研究——大概得算是万岁爷的一次奖励吧?
《回疆竹枝词三十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出来的。

桑葚、杏子、甜瓜、沙枣,都是新疆人再熟悉不过的瓜果,也是南疆维吾尔人喜爱的“糇粮”——干粮,粮食。每到瓜果成熟季节,南疆维吾尔农民家家都不生火做饭了,而是携家带口,怀揣着馕,手持着琴,在田间地头树荫下,铺着毯子,悠闲而欢乐地享受着丰收,享受着甜美……这是一幅多么恬淡而清新的南疆风情画卷呀!没有重彩,没有渲染,诗人就这样看似平平淡淡地把这一南疆画卷,摊开在我门面前,维吾尔农民的纯朴、豁达,乐天知命,热爱生活,不也都令人心动地跃然在我们面前了吗!
什么叫和谐?这就叫和谐。
什么叫“农家乐”?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农家乐”吗!
其三.《西疆杂述诗·香娘娘庙》〔清·肖雄〕
原文:
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
抒诚泣捧金蟾锁,秘祷心中愿未偿。
赏析:
“香娘娘”,维吾尔女同胞心中女神也;“香娘娘庙”,乃喀什的阿帕霍加墓也——香妃墓也!1892年,肖雄,这位随左宗棠大军进疆的湖南诗人,在阿帕霍加墓园中看到了一个奇特现象:维吾尔妇女三五结伴,到墓园讲经堂前,双手捧定门上大锁,泪流满面地或口中念念有词,或默默祷告,祈求“香娘娘”降福禳灾;还有人则在小树枝上缠裹些红红绿绿的经幡条,插在主墓室墙缝里,祈福祛祸。其神情之庄重,其心意之虔诚,令人慨叹。诗人给这首诗,还加了一段小注:“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其后甚著灵气,凡妇人求子,女子择婿,或夫妇不睦……但手捧门锁尽情一哭……往往有验。”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为止,尤其每到星期四,当地维吾尔妇女,依然保留着这个有着浓郁萨满教之风的奇特习惯!
问题出来了:这位女神到底是谁呀?雄才大略而风流倜傥的乾隆皇帝这辈子只有一位维吾尔妃子,就是——容妃。你翻破了《清宫档案》,也再找不出另一位。而容妃及其叔、兄,是在平息大小和卓叛乱中战功卓著,得到丰厚封赏的。容妃本名:买姆热·艾则木,后人(有人说是包尔汉)称其为“伊帕尔汗”。1760年被选入宫中,一再破格擢升而最终成为——容妃,这是封建社会对女子的最高奖赏。传说中的“香妃”,其真面目理当如此。
问题又来了:容妃葬在清东陵,阿帕霍加墓何以称作“香妃墓”了呢?不要忘记,还有一位汉族女子,名叫苏黛香,是容妃的哥哥、辅国公图尔地的妻子,容妃的嫂子。图地公逝世后,她扶丈夫灵柩归葬故里是礼仪中事,之后就在喀什噶尔定居了下来,为当地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毫无疑问,她,最终归宿必然是——阿帕霍加墓。
香妃是谁,香娘娘是谁,有答案了吗?仍然没有。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喀什的人们至今都还称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香妃墓”。这个称呼寄托着世世代代的喀什人深厚的感情——200多年前,一位满族皇帝,一位维吾尔妃子,一位汉族嫂子,以那个时代的最佳方式,诠释了今天的方针大计:“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老鬼
2007-5-18 2:15;当日15:45又修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