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总结计划两案例

(2012-01-14 11:24:48)
标签:

休闲

分类: 案例

    又是岁末年初,大家习惯性地是做完年终总结后,制定新年计划,很多人感叹,计划年年拟,但真正实现的并不多,在此特整理了2个案例,试分析一下,这种心态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怎么来调整?

 

案例1:“我是能拖就拖,完成任务老打折扣”

崔晓: 31    记者

年初计划:在完成常规新闻报道任务的基础上,写4篇“人物”专稿;给宝宝做两个DIY相册;加强锻炼,减肥10斤。

年终回望:人物稿写了,相册也做了,但都打了折扣——只完成既定目标的一半,

自我描述:对于手头的任务,不管是别人布置的,还是自己给定的,我都是能拖就拖,完成任务老打折扣。虽说当记者已有好些年头,但交稿对我来说仍是一件的有压力的事。不是写不了,而是自持能写,总是要到最后的截稿时间才能完成采写交稿。写新闻稿算常规任务,熟练了,还好,基本没什么可拖的。但要是接到写大稿的任务,非得编辑催急,到截稿的头天晚上才赶啊赶,写到深夜快吐血才大功告成。今年年初,我主动请缨,准备给专版做4个人物报道。我原本认为,一个季度写1个,应该不成问题,结果上半年过去了,我才交了1篇人物稿,下半年的另一篇人物稿也是编辑催了好几遍才完成。

生活上也常常是这样,早早就计划着做某件事,可是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要么就不了了之,要么就拖到不能拖才凑合完成。想着宝宝有1岁多了,如果自己动手给宝宝做两个DIY的相册,比去照相馆会有意思一些,也更有纪念意义。一开始,我挺有热情做这件事,从宝宝满月的照片里选取了十几张好看的,自己学着PS,在网上选购DIY相册,兴致勃勃地贴膜、裁剪、粘贴,花了两三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一个满月相册。之后,做宝宝的周岁相册时,节奏就慢了许多,想起来时就给筛选一张PS一下,眼看就年底了,照片还没冲印,看来第二个相册能在过春节期间做好就不错了。

生完孩子后,体重就一直没下来,过完年,好吃好喝完了,我就下决心,要把身上多出来的肉给减回去,每周坚持进一次健身馆,打一次羽毛球,每天快走半个小时。执行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办了张健身卡,只去过2次。羽毛球和快走两项也就天还未见热的时候坚持了一个春季。好在管住了嘴,一年到头来体重轻了2斤,算是减了点肥。

 

崔晓女士是一位善于规划生活的人,因此,她的年初计划和年终回望都做的非常详细。但是,计划不如变化,一年下来的成果,相对年初计划而言,总显得勉强。于是,到了年底,不免有些遗憾,似乎年初的计划没完成好,甚至有些“虚度光阴”的感叹。总结原因,她归结为自己“能拖就拖”的习惯,以致造成“完成任务老打折扣”的结果。如此以往,她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奴隶,终日、终年疲于奔命,却总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年终岁尾无收获可言,却充满了一肚子牢骚和自责。

其实,崔晓是不知道心理学的几个原理才如此纠结。不妨帮她分析一下:

一、在制定计划时,计划总是要比实际完成的结果理想化一些。即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譬如小学生都希望自己长大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明星、伟人等等,但当他们真正成年后又有几人能够实现当初的理想?人生如此,计划亦然。之所以计划要高于实际能达到的水平,正是人心理上的激励机制使然。因为这种激励机制才使我们不断努力进取,自我突破。因此,完不成计划是必然的。认识到这点,不应自责,而应自勉。

二、其实,当认识到自己在“拖”的时候,人在心态上已经不愿再继续“拖”下去了。换言之,认识到“拖”与“拖”本身是两种不同的心态。两种心态在较量时,恰是改变习惯的机会。但是,较量开始双方难分高下,稍久之后人往往容易疲倦,此时不良情绪易占上风。在不良情绪下,自我认同为“我是能拖就拖,完成任务老打折扣”,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给自己贴了个不好的标签,会造成日后的不良自我暗示。因此,发现自己在“拖”时,应及时改变习惯,让心态积极起来。

 

案例2

君:40岁,男,公司高管。

年初计划:没有计划就是我的计划,就想轻松活着。

年终回望:不列计划,也就不存在计划泡汤一说,能活在此时此刻就够了!

自我描述:大概3年前,我几乎是一个计划强迫症患者,会把时间掰成不同的长度:从3年计划、年度计划,再到每天的日程表,我严格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工作。公司上下都认为我是个执行力和行动力很强的人,我也很有成就感。后来,我发现自己渐渐变成了一架任务机器,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

去年上半年,我遭遇一次大病,工作不得已放缓……半年后,我身体彻底好起来,渐渐有了新的感悟:活了快半辈子了,有了房子、车子,不能有太多的束缚,得洒脱一些。于是,我放弃了列计划的习惯,该干嘛干嘛,生活轻松了不少,工作也没怎么耽搁。过年是唯一可以持续放松的时段,我只想把每一秒都活得透彻,玩就玩得痛快,干要干得踏实!现在,我不需要特别明确地想:接下来我要做什么,我只要遵从那一刻的内心想法,立刻就能作出判断,并开始行动。

 

郑君已到不惑之年,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使他对人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为了“轻松活着”而以“没有计划”作为计划,结果年终不至失望。这种心态看似超然,其实不免有些消极。倘若公司上下竞相效仿,公司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其实,郑君的计划模式无论好坏,都是有其原因。试分析如下:

一、他给自己的诊断“计划强迫症”说明了他的性格基础。这种性格往往刻板、严格、一丝不苟、害怕变化。这当然有两面性,好处是在工作中能够保持效率,坏处是让人异化为机器。长期以来,郑君深受其苦。

二、一场大病如雪上加霜,使他身心受到创伤,也给他带来了改变模式的机会。然而改变太富戏剧性,他似乎由“计划强迫症”变成了“计划恐惧症”,对计划讳莫如深。这说明他尚处于创伤后应激状态的余绪。他得到的经验不一定是积极的,由此得来的感悟就难免消极。

    三、身处高管的位置自然使他对做计划的要求降低,丰富的工作经验也使他处理日常事务得心应手。他能够凭直觉立刻判断并开始行动,是经验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在此之前,郑君已经付出了长期的努力,其中不乏惨重代价。这也许可以看做“计划强迫症”对他的回报吧。总体看来,这是个转向良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减少痛苦、提高效率,心理治疗或许能够提供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年致辞
后一篇:新春致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