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传统医学心理学思想

(2009-05-25 23:11:06)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理学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墨菲曾指出的,“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 中国是世界心理学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学思想俯拾皆是,这些思想是中国人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对心理活动的认识、体悟、升华、总结并传承下来的。与现代心理学百余年的历史相比,这一漫长的实践过程已有数千年前之久。数千年的孕育过程中,中国心理学思想以古老的东方哲学为核心,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庞大的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体系中,医学心理学的思想占有重要成分。从功能上而言,这些医学心理学思想不仅在解决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促进个人人格成长完善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思想还在社会管理、德政教化、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发挥了积极社会作用。从形式上而言,这些思想不仅存在于中国传统医学中,还存在于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哲学思想里,更普遍地存在于中国人的道德信念、风俗习惯和文化基因中。惟其如此,中国传统医学心理学思想在世界心理学思想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由于中国传统医学心理学思想内容庞杂,难以一一列举,故暂从三个方面介绍其主要特点。

1、朴素唯物的观点

作为古老的东方哲学的代表,中国传统哲学是朴素的唯物哲学,这与西方基督教神学哲学显然不同,也决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心理学思想的朴素唯物的观点。

1)“心理”与“精神”

以“心理学”这一学科名词为例,专指人类精神活动的“心理”一词并非首先出现在中国,而是出现在日本人翻译的西方哲学心理学著作中,后来才逐渐为中国学者借用。在此之前,中国人以“精神”一词代表相同的含义,沿用至今,“心理”、 “精神”都可以做英文“Mental”的翻译。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上已经更接受“心理”一词,如“心理障碍”比“精神障碍”对一般公众似乎更显得温和而容易接受。然而,“精神”一词却更能体现在“心理”这一外来词传来之前中国心理学思想的唯物观。为什么呢?“精神” 是由“精”与“神”两个独立语素组成的,同时代表着它们各自的含义。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藏精,心藏神,亦即精与神分别是肾与心的功能,这里实际上指出了心理(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肾、心。尽管中国古人所言的肾、心并非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但这似乎更接近现代心理学家“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唯物论的共识。不仅如此,传统医学通过养心安神、滋补肾阴等治疗措施改善心肾功能也可以有效发挥调节心理功能的作用,这是唯物观的朴素的事实例证。

2)“心”与“脑”

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中,言心多而言脑少,故常常因为没有明确指出“脑是心理的器官”而被指责为落后的、不科学的甚至唯心论的。连不少中国心理学家也因此而为祖先感到遗憾。事实上,中国古人并非没有以脑为心理器官的意识,只是后人未能详细搜集相关证据而已。为说明中国传统医学心理学思想中对脑的认识,至少可找到3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其朴素的唯物观。

1)字源学的证据

中国人讲到心理时习惯使用“思想”一词,用以与“身体”相对而言。心理卫生工作者还曾专门撰文区分心理咨询治疗与政治思想工作,可见“思想”在语义上与“心理”是接近的。其中的“思”字从字源学上看是个会意字,下面的“心”表示其心理的意义,上面的“田”则是头颅的象形,“田”中的“十”字正是代表颅骨上交叉的颅缝。从“思”字造成至今已有数千年,因此可以推断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已经有了心理源自头脑的意识。此外,“道”字的字源学也可为此提供佐证(详见下文)。

2)古代气功的证据

中国古代气功文献是医学心理学思想的宝库,其中道家内丹气功对心理升华的实践过程进行了系统详尽的描述。这一被西方学者翻译成“炼金术”的神秘修炼程序是“炼化气,炼气化,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其修炼的基础是靠人体的“精、气、神”三宝,也就是被喻为“三品上药”的原材料。如果按传统医学理解,精藏于肾而神藏于心,则前述的修炼过程是由肾起到心止的过程。而恰恰道家对此专门有“若要不老,还”的口诀相传,却没有说“还精补心”,可见古老的中国道家气功修炼在实践中已经明确了脑的重要心理功能。

3)医学文献的证据

一般心理学家通过考证中国传统医学文献,都支持是明代的李时珍和清代的王清任两位医学家曾经明确提出类似“脑是心理器官”的说法。其实,早在《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即已明确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意思是:头脑是精气神明的器官,精神不足时会表现为头昏无力、两眼深陷。通常认为此书成于汉代前后,其中记载的则是更早的实践医学经验总结。由此可以至少将中国人对脑心理功能的认识往前推至二千年前。这无疑是朴素、唯物和科学的。

2、心身统一的观点

基于朴素的唯物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没有把心、身二者孤立、分离地对待,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人”的两个方面。这种心、身统一的观点也是医学心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医学、哲学、教育等方面表现

1)医学:传统医学的病因学理论中,把人疾病的病因归为“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即属于心理的内因和属于环境的外因。二者互为表里,交互作用,积少成多,渐成顽疾。而在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过程中,对心、身两方面的也都非常重视。因此,中国传统医学已经带有很多心身医学的特点,在世界心身医学发展的历史中,这些在很早时期就形成的先进思想无疑是领先甚至超前的。

2)哲学:古老的中国哲学具有明显的辩证性特点,在心与物的关系上并非采用对立的二元论,而是视物为心之体,视心为物之用,采取辩证统一的体用观点。二者都统一到 “道” 这一中国文化所最重视的概念上。从字源学上看,“道”字是“首”(头)与“”(足)的会意,正是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人对心物关系、心身关系的理解,带有知行合一的意义。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看重通过修身实现明心见性,进而以这种哲学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推出了“养气”、“斋心”、“禅定”等实践方法。其中大多数已经成为医学心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3)教育:传统教育不仅重视认知心理层面的学习,同时重视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这种身体力行的学习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如儿童启蒙教育中,重视经典读诵和礼仪训练,就是通过逐渐养成身体行为的习惯为心理认知功能的开发和社会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又如古代对青少年教育所涉及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也反映了身心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3、积极预防的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其中相当多的内容是与心理保健相关的,而且中国古人相信,通过心理保健可以达到养生、强身、防病的目的,这都是医学心理学思想中积极预防观点的反映。具体而言,这种自强不息,积极预防的观点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

1)在健康与疾病的层面上,通过修身养性(心),提高自身免疫力,达到阴阳平衡,维持健康状态,即《黄帝内经》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以及“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一个人的疾病形成之前,他将有一个漫长的时期处于亚临床状态或亚健康状态。此时或在此之前如果有健康知识和预防意识,他就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及时恢复健康,个人成为健康的主宰。

2)在性格和命运的层面上,通过调心养气,逐渐改善性格,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一种达观、豁然、超脱的境界,自己对宇宙人生有更清晰、深刻的理解。在这一层面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借以有效地消除各种程度的不良刺激,如道家所谓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地”,以及佛教所谓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每个人都可以积极、自觉地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3)在个人和社会的层面上,通过虚心忘我,达到人际和谐,进而以宽宏博大的心胸从事积极的社会领导、管理工作,不仅妥善化解各种人际矛盾,而且为他人、社会造福。在这一层面上,个人达到了精神(心理)上的自由,成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如佛教所谓的“人人皆有佛性”,儒家所谓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以及《黄帝内经》所谓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来自生物、心理、社会各方面的致病因素减至最少,使社会环境也能发挥积极预防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习原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