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催眠理论拾零
(2009-02-03 20:36: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学 |
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道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元素。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催眠理论,可以道家、儒家和佛教作为提纲分别论述。同时,中国传统医学中对催眠的理论应用也俯拾皆是,故将中医催眠治疗一并论述。
道家
道家思想源于黄帝,成于老子,故称“黄老之道”。从后世道家学者庄周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黄帝的老师广成子对黄帝描述的催眠状态: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庄子·在宥》)
儒家
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学习步骤: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这里的止、定、静、安,既是催眠放松状态,也是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工作也是次第分明的: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佛教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而无论在阶级社会的古代,还是在个体化充分发展的现代,现实中达到“平等”几乎难以理解。但是通过催眠,人处于忘我的状态,实现心理世界中的众生平等就不难了。佛教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手段以达到禅定境界,手段和境界可以视为催眠的过程和结果。在催眠状态中,一切事物变得虚而不实。这种认知状态是被佛教认同的世界观,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对世界长期的作这种观察,自然会产生超脱的智慧(般若),进而成为觉悟者(佛)。这就是佛教修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以催眠为基础的。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