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斋彭旭
心斋彭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91
  • 关注人气:3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催眠理论拾零

(2009-02-03 20:36:16)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理学

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道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元素。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催眠理论,可以道家、儒家和佛教作为提纲分别论述。同时,中国传统医学中对催眠的理论应用也俯拾皆是,故将中医催眠治疗一并论述。

道家

道家思想源于黄帝,成于老子,故称“黄老之道”。从后世道家学者庄周的著作中,可以看到黄帝的老师广成子对黄帝描述的催眠状态: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庄子·在宥》)

    这种催眠状态即为道家所崇奉的“至道”境界。这段文字对达到催眠状态的具体方法和催眠的功用也作了介绍,可以视为道家催眠理论之源头。

儒家

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学习步骤: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这里的止、定、静、安,既是催眠放松状态,也是学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工作也是次第分明的: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佛教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而无论在阶级社会的古代,还是在个体化充分发展的现代,现实中达到“平等”几乎难以理解。但是通过催眠,人处于忘我的状态,实现心理世界中的众生平等就不难了。佛教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手段以达到禅定境界,手段和境界可以视为催眠的过程和结果。在催眠状态中,一切事物变得虚而不实。这种认知状态是被佛教认同的世界观,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对世界长期的作这种观察,自然会产生超脱的智慧(般若),进而成为觉悟者(佛)。这就是佛教修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以催眠为基础的。

中医

    按中医传统,“心理”一词往往被称为“精神”。中医提出的健康状态和达到健康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经·素问》)

    不难看出,精神(心理)健康在整体健康中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的状态。中医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肾属水藏精,心属火藏神。阴阳平衡表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结合现代生理学,当人体植物神经的交感神经(阳)和副交感神经(阴)处于平衡状态是人体处在良好的健康状态。然而,火势上炎,水势下流,心在肾上,几乎永难相交。老子说的“上善若水”,做到很难;刘完素说的“下愚若火”,做不到很难。心肾不交、精神不安的各种心理障碍因此成为常见病,或者是严重疾病的病因。在催眠状态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人体由和谐而健康,进而延年益寿。为此,中医提供了养生保健的导引吐纳之术,是很好的放松治疗手段。此外,濒临失传的古老的中国传统医学宝贵遗产“祝由十三科”中,也包含很多催眠治疗的理论方法,有待中医心理学家钻研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