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的"不言之教"

(2007-10-07 20:50:55)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国学

    人们说,《老子》的"不言之教"[02章]是光张嘴不发声的教育。并编出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和传说。据说老子有一个老师叫常枞,他教老子的方式 正是《道德经》一直强调的所谓“不言之教”。常枞只是张开他的嘴巴,人们看到的是已经稀疏的牙齿和依旧灵活的舌头。于是老子从中领悟到了“舌柔常存,齿坚易折”的道理。这个故事也许不是真的,但《道德经》所讲的与此并无二致。”所以人们就更容易信以为真。

        这实际上是一个古典的“牛顿和掉苹果”的故事。常枞的这种不言之教也只有《老子》才能懂,我们大多数愚人是无法猜到的。何况天下的道理也不只是舌头和牙齿的道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张着嘴不说话,就能教好学生,那不人人皆可当教授了?而且这种个例也不存在推广到一般的条件。

       首先从字源上看。教,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教化,迫使奴隶服从自己的意志。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都带着打学生的竹子,也许这就是“教”的体现。因此“教”含有强烈的迫使别人屈从自己意志的含义。《老子》说的不言之教,与上一句的“无为”有着相同的内核,就是不言自生和役使之教。


       其次,从《老子》整体上看, "不言之教"="不言自生目的和役使的教化",是与《老子》本身的解释和哲学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老子》在42章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为什么从“无有”入于无间就看出“不言之教”的好处世上希有了呢?显然“不言之教”和“无有”有某种联系或者是等价的关系。“无有,即无形,即无身”。联系13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们可知 “无身”,就是不以追求个人的私利、名誉、地位,即以“不自生”[07章]为目的。因此得出“无为和抛开个人私利、不自生”有等价关系。也就是说《老子》的不言之教,不是不张嘴,而是不言自生之教. 

        其三,从历史上看,人类起先受到的教育应是大自然的无言之教。后来,通过占卜由“无言”转化为“神言”之教。在祭司失宠之后,通过圣贤代天立言,由“神言”之教改为“人言”之教。《老子》指的言教就是这类人言之教。因此不言之教是反对圣贤们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说教。

        后来人们把不言之教引申为身教重于言教的有益格言,世世代代滋养着我们的民族。这倒很符合《老子》的哲理:言教为“有”,身教为“无”。身教展现教育的本质,言教展现教育的变化发展和差别。言教之以为利,身教之以为用,身教是言教的根基。“万物”生于言教,而言教生于身教。这就是《老子》哲学原理对教育学的最高概括。一切从事教育研究的人们应把握这个纲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