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帝内经》对天人的认识

(2007-08-27 21:57:50)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国学
    天人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与“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黄帝内经》有关“天”的论述集中反映了天道观、宇宙论思想,《黄帝内经》的天道观是其医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天”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自然存在。

    “天”字在《内经》中的含义较为复杂,主要指天空、自然界、天气、天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又引申为自然的状态、本来的面貌。如“天真”、“天年”、“天寿”、“天数”中的“天”。从哲学上看,《内经》的天道观与殷周时期的天道观是不同的。殷周时期的“天”主要是指意志之天、主宰之天、神灵之天。到了周末,天的权威性开始减弱。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改变了殷周天人关系理论。《内经》的“天”主要是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天不仅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而且是无限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灵枢·经水》曰:“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虽然《内经》中有一些“天”字从表面上看是指有意志、有目的“天”,但实际上往往用在反诘问句中,是为了否定有意志、有目的的“天”的。如《灵枢·本神》对精神疾患的病因所发出的“天之罪与?人之过乎?”的诘问,其中的“天” 不能简单地看成就是有意志的神、万物的主宰。

    《内经》认为天地的生成与结构阴阳之气是分不开的,天地是阴阳二气不断分化积累的结果,是一个生成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阳产生天地,无限的天地宇宙化生出无穷的事物。《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现实世界是逐步产生出来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太虚就是广阔无限的“天”,太虚与真元之气是整个宇宙产生的基础,万物产生的本原。

(二)“人” 是禀受天地之气、形神统一、有善有恶的生命体。

    作为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著作,《内经》必然要回答人道——人学的基本问题,从而构成了《内经》颇具特色人道观和人学思想。

    《内经》在关于人的本原和生成问题上,吸收了《周易》、《庄子》有关人的生成的思想,认为人是由于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内经》的作者已涉及到生命起源的问题,认识到生命是天地阴阳两气相感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变化的结果。《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说明天德和地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人类。这里的“德”,也是一种气,是指万物成长的内在基础,《庄子·天地》说:“未形之分,物得之以生,谓之德也。”可见,“德”是生成万物的一种内在能动力量,是一种有利于生命起源的本原物质。

    在人的形神问题即形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内经》继承了庄子“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后期墨家“刑(形)与知处”、荀子“形具而神生”的形神观,结合当时的医学科学成就,丰富和发展了先秦以来的形神说。形,在《内经》中主要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人的形体,二是指万事万物的形体(物质形态)。神,在《内经》中主要有三种涵义:一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二是指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和综合生命力;三是指宇宙自然世界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性。《内经》有关人的“形”“神”关系主要表现为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形体与功能的关系。

    《内经》认为人的精神包括思维、情志、感觉等的精神意识活动。人的形体生成精神,精神是形体的产物;精神意识又反作用于形体,并对形体起一定的主导作用。这些精神意识活动都是在五脏、特别是心的功能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是人对外界刺激反应出来的一种精神活动。五种情志分别由心、肝、肺、脾、肾五脏产生。说明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内经》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来说明形体和机能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物质形体为阴,生命功能为阳。内在的形体物质是外在的生命功能的物质基础,外在的生命功能又是内在的生命物质的主导和护卫。健全的形体是机能旺盛的物质保证,机能旺盛又是形体强健的根本条件。为了说明“形”,《内经》提出了“精”的概念,认为“精”不仅是构成人的形体而且是构成人的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内经》作为一部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对人性问题也有所涉及,提出了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性论观点。《内经》对于人性善恶问题的探讨是与人的气质、人格等内容交织在一起的。《内经》的人性学说深受先秦诸子的影响,内容较复杂,既有儒家的善恶论思想,又有道家的自然论思想。从善恶角度说,《内经》主要受世硕有善有恶说与董仲舒“性三品”说的影响。《灵枢·通天》根据人的气质性格将人分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阴阳和平五类,这同时是一种人性的分类法,因为其中包含有对人性善恶的价值评价,太阴、少阴之人属于性恶之列,阴阳和平之人属于性善之列,从《内经》的描述来看,阴阳和平之人具有道家理想人格的色彩,而与儒家圣人形象有所不同。至于太阳、少阳之人则既不属于善者之列,也不属于恶者之列。可见《内经》人性说并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分,而是包含善恶的阴阳五分,如果再简单归纳一下就是阴、阳、阴阳和平三类。

    《内经》不仅对人性作了分类描述,而且对不同人性的形成作了本体论的阐释。《灵枢·通天》认为: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和平之人“阴阳之气和”,《灵枢·行针》认为重阳之人“颇有阴”。将先天阴阳之“气”作为人性的基础,这是先秦诸子人性论所未涉及的。作为医学著作,《内经》并不太关注人性的社会性以及人性是否可以改变问题,而是以气秉论人性,从先天生理因素寻找人性的根据,关注五态之人的发病及其治法。《内经》阴阳五分的人性论思想的目的不是解释道德现象以及提供治国方略的理论根据,而是为养生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内经》特别重视人性修养对于养生治疗的的作用。

(三)天人是相应关系

    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哲学包括《内经》哲学天人学说的核心。先秦哲学家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和“天人相胜”等观点。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内经》主张“天人合一”论,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可以说“天人相应”思想是《内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内经》“天人相应”学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天人相似

    天人相似指人体与天地万物的形态结构相类似。《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例如《灵枢·邪客》把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一一对应起来,一一作了类比。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灵枢·经水》在解释十二经脉与十二经水的对应关系时说:“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认为外在的十二经水和内在的十二经脉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即天地之气。天地之气在外形成十二经水,在内形成十二经脉。人体的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是相应的。十二经水是行水的,而十二经脉是行血的,如同经水有远近深浅的差别,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也有远近深浅的不同,二者是相对应的。这种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盛行的“人副天数”有密切关系。

2、天人相动

    天人相动是指人体生理功能节律随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改变。人与天之间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关系。《内经》认为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节律与天地自然四时变化的节律一致,人体生理功能随着自然界年、季、月、日、时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就一年四时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随着月份的推移,人气在不同部位,发挥作用。就一日而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体卫气也随着昼夜出阳入阴的变化而变化,卫气白昼行于阳经二十五度,夜晚行于阴经二十五度。在一日之内也体现了一年四季的变化节律,这一点在病理上表现较明显,“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3、天人相通

    天人相通指人与天的规律相通,《内经》认为,人体不仅与自然界的共性运动规律相通,而且与自然界的具体运动规律相通。阴阳五行是宇宙事物的总规律,不管是对自然界,还是对人体生理变化,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灵枢·通天》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由于人体和自然界有着共同的规律,因而可以归为同“类”。《内经》利用这个“类”从已知的自然界的事物去推知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提出了比类的方法,“及于比类,通合道理。”(《素问·示从容论》)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通过“外揣”即对外在自然现象的观察,以自然运动规律来类推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通过“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的自然现象分布以及变化规律,推论出人体内存在着同样的生理变化规律:“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说明人体内存在与天地之气同一形式的新陈代谢过程。《内经》进而认为人体五藏与自然界的四时五行遵从同一运动规律。《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从今天的解剖学角度看,这段话所言的五脏方位是错误的,然而这里的“左”、“右”、“表”、“里”以及“生”、“藏”、“部”、“治”等并非解剖学的定位概念,而是气机运动的动态功能概念,是从阴阳、四时、五行总体规律上类比、推理出来的。

    《内经》天人相应思想强调自然的运动变化对人的生理、病理机能的制约作用的观点,为科学发展所证实,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是不同的。董仲舒认为天不仅能影响人,人亦能影响天,天人感应的中介是气,这样气就具有了神秘的性质,将天人格化,最终陷入神学目的论中。《内经》的天人相应论,不承认人能影响天,不将天意志化,而是把天看成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自然。其天人相应思想是建立在气论自然观基础上的。人类作为气所化生的万物中的一部分,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节律与天地自然是一致的。因此天能够影响人,而人并不能影响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