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记:是价值回归还是价格回归

(2008-08-27 18:04:03)
标签:

财经

股票

价值投资

阳光私募

证券

周贵银

投资手记

08月27日周三 天晴

在998点进行股改的时候,为什么要锁定大小非呢?为什么要让他们三年以后才流通呢?怕一下子让他们流通,市场受不了。你或许会问,在998点他们还会卖吗?对啊,我们现在都反过来问问自己,998点大小非还会卖吗?如果那个时候没人卖,为什么要锁定他们呢?可见,998点,他们依然会卖,现在我们再问一下自己2300点,他们还会卖吗?没人告诉你答案,只有自己想了。如果他们一直在卖,却没有资金接,会是什么样呢?也没有人告诉你答案,还是自己去想。

自从指数跌破3000点后,所有的价值分析派就失去了方向,因为3000点以后的市场表现,从价值上越来越觉得没法理解了,市场似有价格回归的动向。价值回归和价格回归,两个字之差却有本质的区别。

 

价值回归是围绕价值进行波动,当股价高于市场的内在价值时有回归到内在价值的需求,同理,当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股价也有回到内在价值的需求。从这样的逻辑关系看,中国股市早就应该迎来了底部。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慧眼决策家统计(系统首页的表格),截至2008年8月27日,沪深300指数07年的加权市盈率为18.1倍,而根据券商研究员平均预测08年业绩来算,沪深300指数08年加权市盈率水平只有14.9倍,这样的估值水平,在中国股票历史上都已经是绝对的低位了。如1996年1月19日的加权静态市盈率为19.18倍,1999年5月19日的加权静态市盈率40.41倍,而2005年6月6日的加权警惕啊市盈率为21.73倍。

 

那么在如此低的估值水平下,为什么依然看不到见底的迹象呢?有三个主要的原因,首先是中国股市在2006年、2007年的时间里涨的太多;其次是,市场对经济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预期不好;最后就是大小非的减持导致的供求失衡。第一个原因已经是我们没法改变的了;第二个原因我们虽然有可能改变,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第三个原因是目前整个市场都在想的问题。按理说,以上三个原因,第二个应该成为主要原因,但是在中国股市目前阶段,第一个和第三个却成了制约股市上涨的关键因素。

 

我们再看慧眼决策家提供的另一组数据(首页—点击股票市值研究—起始时间选择2007年10月16日,终止时间选择2008年8月2日,前复权,不考虑新股,然后查询),截至2008年8月27日,自6124点调整以来,股价打三折以下的有199家,股价打5折以上的即下跌幅度达50%以上的多大950家,占到了整个上市公司的2/3,不可谓不惨烈,也不可谓不充分,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的调整究竟是价值回归还是价格回归,如果是牛市中的价值回归,15倍左右的加权动态市盈率水平和接近2/3的股票下跌幅度达到50%以上已经完全可以宣布调整已经结束,但是如果是价格回归,我们就要从2005年6月6日的998点开始算起。设想一下,如果当初在股改的时候就宣布全流通,不锁定大小非,这波行情还会涨到6124点吗?肯定不会,或许涨到3000点就见顶了。再设想一下,如果在998点附近就宣布了全流通,那个时候是不是依然有大小非愿意去减持呢?考虑到大小非很低的原始成本,即使在998点进行减持,依然有很多利润空间。换句话说,股改启动的时候,如果不是对它们进行锁仓,它们完全有可能立即减持,否则,就不需要锁定它们了。

 

现在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我们再来看一组慧眼决策家提供的数据(系统首页—股票市值变动研究—起始时间选2005年6月6日,终止时间选2008年8月27日,前复权,不考虑新股)。截至2008年8月27日,相对于998点的价格,上涨幅度在100%以上股票有825家,上涨幅度在50%以上的有  1094家,在998点都需要锁定具备减持冲动的大小非的背景下,目前相对于998点还有如此大的获利空间,大小非有没有减持冲动应该不言而喻了吧,正所谓“你不抛,有人抛,还不如自己先抛了再说”。因此,目前股市下跌的逻辑关系到底是价值回归还是价格回归自然也就有了答案。

鉴于以上判断,看上去很可怕,但事实就是如此,因此,我还是强调昨天提到的两个策略。如果你想彻底炒一个大底,现在不是时候,没有绝对的短线水平,还是多观望。如果非要操作,也可以,设定好止损点,可以操作,反正,你有了刹车了,大不了止损。但是不要追涨股票,因为这样的背景下,很难有股票持续走好的。止损错了,也没关系,总之,资金安全最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