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父子
(2009-05-15 10:41:08)
标签:
生猛春秋系列 |
如此父子
卫国发生州吁之乱,幸亏石蜡大义灭亲,及时拯救了卫国。公子晋被立为国公,他就是卫宣公。卫宣公跟州吁一样,都是卫庄公的儿子。所有这些混乱,无不以公子们为中心。宣公大乱之后得以即位,照理说,他应该积极接受教训才是。
谁知道,宣公制造的混乱,比他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
宣公最初就不是什么好货色,他父亲在世的时候,他就偷偷跟父亲的小妾有私下来往。父亲的小妾,名叫夷姜,对他就是庶母。这是一种不道德的乱伦关系。他当了国君,就立夷姜为夫人(这是后来唐高宗立武则天的前代样板)。
宣公与夷姜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伋(这是《史记》的记载,而《左传》称“急”,一音两写),并立他为太子。宣公嘱咐右公子当太子的老师。等到太子长大了,宣公从齐国为太子娶来了妻子。太子夫人从齐国接来,还没有正式与太子成亲,先拜见宣公。哇,这是一个绝世美人,宣公一见,立刻魂不守舍。他很快做出了决定,由自己亲自娶下这位美人,至于太子,回头再说。宣公的这位新夫人,后来名叫宣姜。
宣公与齐国美女先生下一个儿子,这就是子寿。宣公一定是很喜欢子寿,嘱咐左公子好好当子寿的老师。后来,又生一个儿子名子朔。
到了公元前696年,宣公在位已经二十三年了。三个儿子都已经长大,而这一年夷姜终于去世,她的去世有说法是上吊自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宣公夺了太子的妻子,内心恐惧太子报复,所以越发讨厌太子。夷姜应该是预感到了不久即将发生的祸乱,干脆一死了之。
夷姜一死,夫人的位置自然由宣姜占据。接下去的故事,谁都会知道。宣姜和儿子子朔开始继续努力,谋求废除太子急。他们的办法也是最常见的,拼命说太子急的坏话。究竟怎么说的,史书省略了,不外是挑拨太子与宣公的关系,说太子如何如何可恶等等。因为宣公内心早就讨厌太子,这些做法很容易奏效,这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
宣公决定废掉太子,但是没有办法明目张胆宣布,他决定暗杀太子。这种做法,坐实了太子无辜。宣公派太子出使齐国,在半路上埋伏了刺客。宣公交给太子一面白色的大旗,告诉刺客,见执白旗的核心人物即开杀。子朔是这一系列阴谋的积极参与者,说不定就是他把消息告诉了子寿。子寿立刻去见太子,把阴谋告诉了太子,他建议太子赶快出逃,否则可能相似的阴谋会接踵而至。然而,太子急已经抱有必死的决心,说:不可以为了求生而违背父亲的命令,坚持出使齐国。子寿看说服不了太子,就为太子饯行,席间用计灌醉了太子,然后他拿起太子的白旗上路。刺客并不认识刺杀的对象,按照宣公的指示,杀掉了子寿。太子急酒醒之后,发觉了子寿的意图,于是拼命追赶上来。但是他到现场,子寿已死,刺客还没有撤离。太子对刺客说:我才是你们要刺杀的对象,你们杀错人了,请你们还是把我杀了吧。刺客为了完成任务,把太子也杀了。
刺客向宣公交了差,宣公只好立子朔为太子。
春秋时代,政变是各国的家常便饭,一旦发生政变,出逃往往是公子们的第一选择。各国的往来的道路上,随处可见出逃的公子们。出逃的公子们,首先是为了避乱,其次也对未来抱有希望。卫宣公要杀太子急,得知这个消息后,太子急完全可以选择出逃,何况弟弟子寿也是如此建议的。然而,他对未来已经没有任何希冀,毅然赴死,是绝望的表达。至于所谓遵守父命的说法,最多想用自己的死感动一下父亲而已,他要让父亲的错无法挽回。
然而,弟弟子寿却决定代替哥哥去死,子寿一定以为自己的死可以换回哥哥的生命。因为刺客完成杀人命令就会很快撤离现场,即使回头发现错了,父亲说不定也会忽然良心发现,不再继续对太子追杀。或许,子寿应该让太子急再多喝一杯。如果太子急晚一点赶到现场,历史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太子急肯定想赶上子寿,但是晚了一步。看见弟弟为自己死在当场,太子急一定万念俱灰,本来就想以死明志,如此一来,更无他路可走。
子寿之死,不是宣公的计划。但是,很难说,这不是子朔的愿望,因为他成了最终的受益人。他与母亲宣姜的积极行动,很难说是为了哥哥子寿。但是,原本代替太子急的最可能人选是子寿,不仅因为他是子朔的哥哥,还有左公子这样的师傅。宣公发出一矢,而让太子急和子寿双双丧命的,应该是子朔。当后人为太子急和子寿纷纷赴死的场面所感动的时候,或许也能感到子朔站在场外,一双阴冷的目光,让人胆寒。
子朔即位,是为卫惠公。卫惠公第四年,左右公子联合发动政变赶走了卫惠公,立太子急弟弟黔牟为君。卫国,再次陷入冤冤相报的泥潭。
宣公这样的父亲,有一个子朔这样的儿子是很正常的,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是,太子急和子寿,竟然也是卫宣公的儿子。在政治利益面前,他们人性的光芒没有泯灭,反而照亮了春秋时代昏暗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