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宋时期的敦煌生活(三)

(2007-06-02 11:10:38)
 

唐宋时期的敦煌生活(三)

 

    生活场景

    结社的实际意义有很多,一家有事,全社的人都会来帮忙。比如,盖房子就是一家的重大事情,单独完成困难较大,社的帮助很有必要。盖房子最重要的仪式是上梁,即使今人也并不陌生。敦煌文书就提供了这方面的实例。首先要选择良辰吉日,然后进行庆贺,焚烧象征性的银钱,唱起祝贺歌,“自此上梁之后,富贵千年万年”,同时各种蒸饼、干粮由工匠从大梁的东南西北各方抛洒下来,人们一阵争抢,仪式就这样在喧闹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真诚的祝福也许真能带来好的运气吧。(P3302上梁文)

    盖房子是大事,结婚更是大事了。敦煌文书记录当时的结婚礼仪实在是太复杂了,从通婚书的传递,到婚礼的完成,这中间的过程专家要写厚厚的专著。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洞房不是现在这样的一个房间,而是一种帐篷,设在房间的西南角的“吉地”之上。新郎新娘,“同牢盘(新郎新娘用同一个盘子吃肉),合卺(jin)杯(用同一个葫芦做的瓢饮酒),帐中夫妻左右坐。”这种婚礼来自很古老的传统,又明显地受到北方少数民族习惯的影响,不仅敦煌如此,中原也如此。(第360窟的青庐图)

    结婚是喜事,离婚则令人感伤,但白头偕老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梦想,所以中途分手的事就在所难免了。丈夫写一道《放妻书》,双方父母亲戚认可,婚姻即宣告结束。“盖闻伉俪情深,夫妇语义重。幽怀合卺之欢,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生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年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理想的婚姻是美好的,但不如意的现实也实在没有办法,分手吧,就当作前世冤家。这道《放妻书》写明要给妻子提供三年衣粮,最后不知道为什么还喊了一句“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读着这样的文字,看到祖先与子孙在婚姻上经常共有的曲折,人类在情感上的无奈真真是万古长青的课题啊。(S6537)

比起离婚来,死人的事则是悲伤的。康大娘也许并无其人,但这样的诗读起来同样令人感伤。母亲要死了,孩子们怎么办啊。“日落西山昏,孤男留一群”。母亲最关心的是在自己身后父亲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们。“有情怜男女,无情亦任君。”人之将死,其言亦善,但对于未来的事情,即将去世的母亲只有情感而没有力量,只好听之任之了。(S5381)老百姓的日子,什么时候都是不容易的。

    敦煌从化乡

    敦煌当时有许多少数民族居住。来自伊朗地区的九姓胡人集中居住在敦煌县的城东,于是专门设置了一个乡,取名叫做从化乡。从化,大概是遵从中国教化的意思。能吸引远方的民族到中国来居住,是中国政治家很得意的事情。九姓胡人也叫粟特人,是一个信仰祆教,并以经商闻名的民族,由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被迫大批移居中国。来到中国以后,他们多聚族而居,依然信仰原来的宗教。中国政府看来是崇尚信仰自由的,所以并不干预,敦煌从化乡就有祆祠一座。这个民族对唐朝有多方面的影响,安禄山、史思明就属于粟特人。

    丝绸之路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才认识到即使人类族群交往较少的时期,那种交往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类交往史正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在信息高速公路和新航路开辟以前,贯通人类族群的道路已经联络着地球的各个部分,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几大文明的丝绸之路。族群的往来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当时的族群的具体需要现在看来正是全人类发展的需要。近代以前,中国外来的文化动力,基本上都是靠丝绸之路载运来的,而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有许多是通过丝绸之路展开影响的。关于人类这条文化大动脉的历史,很长时期是湮灭无闻的。是十九世纪以来的考古学和中亚探险,才最终使得让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深处显现出来。莫高窟和藏经洞为丝绸之路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证明。丝绸之路关涉许多国家民族的历史,而这也是敦煌学能成为世界性学科的一个重要动力。莫高窟提供的民族史形象资料,藏经洞提供的民族语言和世界宗教证据,都在讲述同样的法则,人类内部的交往,既是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条件。全球化的历程,也许应该从丝绸之路讲起。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镇,留下千古证据和万种话题,这是中国之幸,也是人类之幸。(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