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及其时代(二)
李密计策不被采纳,心中固然郁闷,但是杨玄感事件却很好地锻炼了李密。李密从此更有信心。朝廷追捕很急,李密隐姓埋名,自称刘智远,在淮阳,当起了教书先生。但是,心中怀有天下的李密,哪有心思认真教书呢?随意写下的一首诗,暴露了他的心事: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诗写好了,李密不禁潸然泪下。他把隋朝比喻成秦朝,天下凋零,暴政不断。时运不济,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秦末,连樊哙那样的市井之人,萧何那样的刀笔小吏,最后都能够千古传名,而我李密一身谋略,满怀抱负,却只能在这里当教书匠。
李密显然把自己的诗出示给了别人,反正当地郡太守赵佗命令逮捕李密,李密只好连夜逃亡。茫茫寰宇,什么地方可以安身?洛阳附近的瓦岗寨正集聚着一万多农民起义军,在翟让的领导下,与官军对峙多时。李密别无选择,只身来到瓦岗寨。翟让欢迎李密的到来,而李密给瓦岗寨带来的最大的礼物是改变了它的性质:从一个为了生存而奋斗的农民武装集团变成了有政治眼光和觉悟的军事集团。
李密的一生,瓦岗寨的时光应该是他最辉煌的时期。他大败隋朝张须陁,攻下兴洛仓,使自己的军队迅速增到十万。守卫洛阳的越王杨侗,缕缕败在李密手下。大业十三年春天,越王派出的刘长恭部,步兵骑兵二万五千人,被李密一战歼灭。
李密的不断胜利,给瓦岗寨内部带来了不平衡。翟让主动让贤,请李密坐了头把交椅。李密于是自称魏公,组建元帅魏公府,拜翟让为司徒,封东郡公。单雄信为左武侯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各地来投奔李密的人马陆续出现。李密天下志愿的达成隐约可见。
也许是李密在洛阳周围的战斗进行得太久,他心中的洛阳意识日益强烈。当年杨玄感就败在这个洛阳意识中,而当时李密心中明白却无能为力。如今,他正在重走杨玄感的老路却毫无知觉。也许,他以为彼一时此一时?事实是,李密的一生,可谓成也洛阳,败也洛阳。
当柴孝和劝说李密取关中的时候,也如同李密当年一样看中了关中的故都形势,山河襟带以及防备空虚。但是,李密的回答却如杨玄感一样,说我的手下都是山东(太行山以东)人,没有打下洛阳,哪里有心思去攻打关中?
当时的情形,李密在洛阳渐渐取得上风,许多人看中了李密的前景,纷纷前来投靠,有的甚至是占领大片地区的人物,如周法明、徐圆朗等。让李密感到欣慰的还有连当年追捕他的赵佗,如今也来投奔。
正是因为形势大好,李密才不肯西顾,正是因为形势大好,才再度引发内部的冲突。翟让和他的原来部下,不甘心永远充当李密的属下,暗中酝酿夺权。李密有所察觉,也进行了布置。在一次宴会之前,李密突然袭击杀了翟让,翟让的两大将单雄信表示投靠,被李密收留,徐世勣受重伤,赖李密制止才保住了性命。
此时,更严重的问题不是内部而是外部。隋炀帝虽然自己不肯回中原,但是派了王世充统率精锐赶赴东都洛阳,洛阳因为生力军和卓越指挥官的到达精神大振。从此以后,王世充与李密再也纠缠不清,胜败轮流,甘苦共当。不要说李密不想摆脱洛阳,就是想摆脱也是很困难的。
这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节。
在河北的北部,窦建德的势力已经形成,他自称长乐王,设立年号为丁丑。刘武周盘踞在山西北部的马邑,得到突厥的支持,自称皇帝,设立天兴年号。距离不远的朔方,梁师都也起事,同样投靠突厥自称梁帝。占据金城的薛举也起事,开始自称西秦霸王,不久自称皇帝。太原李渊,审时度势,发兵起事,占据长安。武威的李轨也宣布起事,号称河西大凉王……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似乎已经感到了末日的逼进。他缩在扬州不敢北上收拾残局,每天顾影自怜,时刻准备着一死。每次揽镜自照,就说这么好的一个头颈,不知会由谁来拿去。
失败主义的气氛笼罩着隋炀帝和他的江都行宫。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