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玄奘和他的恩人麹文泰(三)

(2007-05-22 09:49:00)
分类: 西域记事
 

玄奘和他的恩人麹文泰(三)

 

    玄奘对麴文泰的恩情是一直记在心中的,他更念念不忘与麴文泰的三年之约。十几年以后,日戒王问玄奘归国是走海路还是陆路的时候,玄奘的回答是:“玄奘从支那来,至国西界,有国名高昌,其王明睿乐法,见玄奘来此访道,深生随喜,资给丰厚,愿法师还日相过,情不能违。今者还须北路而去”。当时中印之间海路更发达,而玄奘却坚持从陆路回归。这个决定,再次改变了《大唐西域记》的内容,否则,他回来的路线也不会记录在该书之中。这个回答,也是对麴文泰的高度评价,对麴文泰的感激之情依然浓烈。

    十七年以后,玄奘声振印度。当他风尘仆仆来赴麴文泰的三年之约的时候,此时的西域形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突厥的强盛已是昨日星辰,当年阻止玄奘西行的唐太宗和他的朝廷才是这里的真正主人,至于麴文泰已在几年前亡故,他的高昌国已成了唐朝的一个州。玄奘没有再到高昌故地,他决定直接回中原。在他的请求报告被批准以后,玄奘经长安赴洛阳与唐太宗会面。从此,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开始了巨大的翻译工程。在与唐太宗见面时,在《大唐西域记》的进表中,以及其他场合玄奘都尽可能表示自己的西行皆赖皇朝,从来没有一句谈到麴文泰。玄奘把麴文泰忘记了吗?没有。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并不是玄奘的自传,而是玄奘弟子慧立所撰,后又为另一弟子彦悰增修五卷,共十卷。前五卷的内容是西域取经的历程,后五卷是归来后译经的事迹。慧立从玄奘译经二十余年,彦悰的序言把慧立的情况也进行了交代,慧立崇尚玄奘的学行,“因循撰其事,以贻终古。及削稿云毕,虑遗诸美,遂藏之于地府,代莫得闻”,直到临死才令门徒取出。玄奘一人到达高昌,慧立并未随行,但我们看到《慈恩传》记录高昌事甚详,尤其是玄奘给麴文泰所上谢启竟是全文照录。全传虽以第三人称写成,但有的地方明明表达的是玄奘的情感。慧立所记玄奘事迹,其资料应来于玄奘,或录自玄奘所述,或来自师门命令,但无论如何,都一定反映了玄奘的意图。对于唐太宗而言麴文泰是罪人,对于玄奘而言麴文泰是恩人。在唐太宗面前,玄奘不能谈到麴文泰,但在自己心中他不能忘记麴文泰。每与弟子谈及西域之行,玄奘对麴文泰的感激就不免溢于言表,终于有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诞生。

    玄奘的成就是伟大的,而他的一切成就的基础就是西域问学求法,而这不能离开麴文泰的帮助。后来由玄奘取经故事演化出来的《西游记》,都是妖魔鬼怪一心要吃唐僧害唐僧,而实际上的唐玄奘却是一路受到帮助,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麴文泰。当然,归来以后的译经也是很重要的,这也不能没有唐太宗等皇帝的支持。不过比较而言,麴文泰是雪中送炭,唐太宗是锦上添花。

    高昌城西墙上的两个门洞依然分明。这是玄奘离开高昌城的地方。大师要离开高昌继续西行,麴文泰率领王妃和文武百官出城相送,高昌城更是万人空巷。出了城门,麴文泰还是恋恋不舍,于是命王妃和百官先回城,自己要骑马再送一程。一路风尘,千难万险,大师一定要保重啊。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在距高昌城几十里的地方,玄奘回头望去,远处的麴文泰依旧伫立不动,他隐约还能听到麴文泰的声音:大师,别忘了三年之约啊。玄奘潸然泪下。终其一生,他没有忘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