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冷静
(2022-03-25 15:03:32)分类: 散文杂谈 |
中医理论认为,吃“热气”东西多了,身体里的“热气”都要大,如果“热气”不控制好,喝白开水少了,就要发烧感冒。即使感冒了,用输液、吃药的方法治,医生还要再三嘱托多喝白开水。
和感冒相似的就是发火了。当人遭遇被怼、被拒绝、被蔑视、被嘲笑、被骂被打、被羞辱、被不公平对待、听到有人打自己小报告,甚至被逼入绝境的时候,不但血压会升高,怒气也会上升,自己就像一座休眠的火山忽然间要喷发,这时候你的思维就直钻牛角尖,智商就会从正常值的105左右,开始直线下跌,和股市大跌一样,甚至马上就成为了零。冲动是魔鬼,你骂人的话脱口而出,拳头乱舞,声调已经超过50分贝,面目变得狰狞,不理智的行为结果就是一团糟——自己旧伤未去,再添新伤。
人不可能永远冷静,绝不可能做到像上帝说的,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就给它在打右脸。
但是遇事冷静是一种处事法则。
冷静的时候,大脑才有理性思维的空间。遇事冷静,才能少做错误的决定,才能正确的分析利弊,趋利避害,让自己能退能进。年轻时很多人都会在这上面吃过亏,有很多后悔的感受,无需赘言。
遇事冷静还关乎自己的生命。忙中会出错,很多在火灾中丧生的人员,对突如其来的大火慌乱了手脚,忘记了自己受到的消防教育——湿毛巾捂着口鼻,沿着墙根俯身寻找出路等,结果被硝烟呛死了。
资治通鉴有语: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说的是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率十万大军兵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准备长久作战。而司马懿仅仅只是筑营阻拦,拒不出战。因为他已经总结出经验了,时间长了,诸葛亮粮草消耗不起,一定会不战自退,打道回府。诸葛亮派士兵每天在司马懿营前叫骂,司马懿就是不予理睬,僵持了两百多天,诸葛亮深知再僵持下去十分不利,于是他灵机一动,口头叫骂没用,不如给他送件女人衣服,意思你打仗扭扭捏捏跟女人似的,你有脸当主帅吗?于是他就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身女装。魏军众将都无法忍受奇耻大辱,请求迎击诸葛亮。但是司马懿强忍着怒火,微笑着问起诸葛亮的衣食起居,并想办法继续拖延避站,结果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马懿没了这个劲敌,开始放心回去欺负曹家孤儿寡母了,并一步步夺得魏国皇位。如果司马懿收到诸葛亮送来的女装,发雷霆之怒,率魏军与蜀军决战,三国的历史也许就改写了。
冷静地给人上火,让对方不冷静,也是一种智慧。常言道,劝将不如激将。《三国演义》里有很多描写,诸葛亮智激周瑜联合抗曹,激老将黄忠等等,在《西游记》里,在脍炙人口的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九怪 ”,从中可知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惹恼了唐僧,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而唐僧却被黄袍怪扣押在宝象国。八戒沙僧白马的营救遭到失败,无奈之下八戒到花果山向孙悟空求救。这时的孙悟空对唐僧的做法肯定很不满,正在生闷气,所以就为难了八戒,最后八戒使了激将法。当然其结果是孙悟空降了黄袍怪。猪八戒的激将法歪打正着,属于神来之笔,也表现了“呆子不呆”。
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就是有肚量,有涵养,遇事冷静,不外露自己的情绪,听风就是雨。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方面还有王安石将比自己小很多岁的二婚娇娘成全她出轨的仆人传说。
我们南阳有句土话,叫“沉住气,不少打粮食”。话糙理不糙,那就是种庄稼应该不急不躁,依据天时地利,尊重自然规律,自然会有沉甸甸的收获。农民种地如此,我们对待生活、事业都更应这样。
心理学家指出,一旦遇到让你激动的事情,你就启动大脑的一分钟冷静思维,以此来平复自己内心,也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想“我有必要发火冲动吗?”这会使你当时的怒火消停,从而更有智慧地应对刺激,令你愤怒的事情,避免很多麻烦事,甚至还可以避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