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枕上唐诗·笔记 |
一、宋之问
人总是要经历过一种劫难方能蜕变,才有可能在一个夜静时分对自己以往做出评估和判断。他在被流放广西后,才真正把挑字拣句的功夫用于发乎于心上,那些曾经背道而弛的谄媚,成为他文藻词功的笑柄,当他想要靠拢一种纯净的活着的方式时,命数早拦他于必经之路,让他来不及转身便结束一切。
当一种清晰的界线映入眼帘时,谁都会发出感叹。彼时大庾岭横亘在诗人眼前,更加坐实了他此去荒远的瘴疠之乡与自己的家乡已然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了!
那些曾经在宫廷之中纸片横飞的奉承之作,那些为至高无上的王歌功颂德的文字,一度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他怎么也没想到,那些文字那么轻而易举地随着历史的尘烟而灰飞烟灭,他留给世人的除了一副媚骨外,还有他人生际遇里最后用心写下的诗作。
那么有才华的一个人,却没筋骨地活,即便后来的诗作如何地出彩,读着也觉得牙碜。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他留下的佳句。
二、沈佺期
一个循规蹈矩的宫廷诗匠。不能说他之前就是错,在其位谋其事,是中庸之道,他也不过是尽了一个为人臣子的本分,但人生后来的变数,让他生出对活着的思考。池鱼之殃让他一叹再叹,一些莫有的耻辱让他郁愤难平,他的帝王需要他的才华为他的王朝润色,他就被推在了浪尖,自此傀儡经年。好在他的子孙为他释嫌解疑,好在他在他的有生之年终得平反。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不停歇的战事,使得民众患上无法治愈的疾。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唯有月色可寄相思,妇人每每抬头望月时,这月就悬挂在边关丈夫所戍守的要塞。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钟情于月,妇人用血泪打磨它,良人用酒喂养它。
《独不见》诗也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也是一首少妇思念戍守辽阳十年未归的丈夫。诗人该是个细腻的人,那些潜藏在暗夜里的忧思,总会绕过日间的歌舞升平悄悄爬上他的指尖,文字一点点的,向着有温度的方向倾斜。
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宋之问两首诗作,一首五律《题大庾岭北驿》,一首五绝《渡汉江》,收录了沈佺期两首诗作,一首五律《杂诗三首》(其三),一首七律《独不见》。他们是同僚,都是宫廷的诗作者,他们是近体诗格律规则的奠基人。他们都年少进举,都才华横溢,只是可叹那些文字,在为朝廷捉笔时,一味地谄献,失了本色。
三、贺知章
他的才学经人生淬炼后,回到人性最为朴素的起点,在一场病后,向他的君王交出所有的流光,而后转为内省,将余生交付一种禅境。这是于人间尘烟里最完美的终结,像研一块水砚,相濡以沫于书法,见心明性于诗文,他在他人生的试卷上,最后悠然而款款地印下他的印章——“四明楚客”。
他是贺知章。
《回乡偶书》里作者是一个么多熨贴的老者啊!即便他说着“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说着“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久客伤老之情的话,我们还是能窥见得到他是个双商都极高的人。告老还乡的旅途上,让他越来越觉得这一方水土的慈悲,他像被故乡放飞的风筝,在领略了他人生至高的风景后,缓缓释放出还乡入道的渴望,无论走多远,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便是圆满的人生了吧。
他善饮,是“饮中八仙”之首,想着他一定是在微醺之下,横斜水墨,草成《咏柳》的。这首七绝读来清新隽永,他捻着须,运着墨,一副婀娜多姿的杨柳图便从诗文中醒了过来。他热闹的时候,有酒陪着,他安静的时候,有诗文陪着,他白天放飞耳朵和眼睛,夜里收回嘴巴和心思,性情温和,诗文清新潇洒,无论为友还是为夫,都是个十分有情趣的人吧。一笑。
附: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收录贺知章诗作两首,一首是《咏柳》,另一首是《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贺知章是个性情中人,对同为酒仙的李白赞叹不已,两人有一次饮酒,竟没带银两,索性解下身上的御赐金龟抵酒钱。被《蜀道难》惊艳到后,连日奏荐李白,李白于是有了翰林待诏的官职。杜甫曾做《饮中八仙歌》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所以在当时,他绝对是一等一的酒仙。据说他老年入道是经一奇人点化,都是逸闻趣事,但听着也另人莞尔。
四、张九龄
他的诗骨竣神竦,雅正冲淡,句句透着渊源深厚的家学和气度的不凡。他把诗歌中的钙、盐分和韧度潜移默化地换掉旧时的华丽靡绮之风,像在暗流里一柄清醒的舵,引航于诗风的走向,他一边用诗歌力排齐梁颓风,一边用劲骨扛起为官的责任,他是岭南人,著名的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学贯古今,尤喜楚辞,他被这些圣贤的文风和气骨浸染着。人生难顺其意时,感怀的格调也是优雅而温和的,字里行间透出的韵致,有人读出禅意,有人读出清水般的淡然,尘世再如何不羁,他也有足够的底蕴将自己的身心与周遭很好地融合。正如霍松林评诗人说:“他愤怒也罢,哀伤也罢,诗语总是温雅醇厚,反面的情绪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
两首感怀诗,都有楚屈原的影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化用了屈原的“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闻风坐相悦”化用了《孟子》的伯夷之风,柳下惠之风。尤其《感怀十二首》(其七)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句,明显诗人极喜屈原的《橘颂》,托物言志的情怀特别明显。
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句磅礴而阔远,意境雄浑阔大。“不堪盈手赠”句化用晋陆机的“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楚和魏晋的风骨已成为他生命的一个部分了吧。
附:张九龄读完了。他玉树临风,气度不凡,玄宗是他的粉丝,据说,每次上朝,玄宗看到乌压压一群人就闹心,但一看到张九龄便觉开心。
反观自己,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喜爱的诗人和诗作,总会反复吟诵,甚至要在一刻将它烂熟于心,至于以后会不会忘掉,那是以后的事了,当下背诵的这个形式,一来是对自己的交待,二来是对作者的尊崇。
张九龄的文风一开先河,受其影响的孟浩然,王维也是一路璀璨于诗坛。性情耿介不阿,荣辱不惊,他去世后,有人荐公卿,唐玄宗总会问:“节操、品行、度量与张九龄一样吗?”,可见他是当时王朝不二的标杆人物。
五、张若虚
神仙一般的人物。零星轶事还是从贺知章的文章里得来的。孤篇横绝的笔力,杳杳的人事,都似这篇绝唱一般,迷一样笼罩着世人。注定了的,这绝尘一样的文字,是要引领我们跳出尘世的樊笼,将身心意放归宇宙,窥破这如梦如幻的人生。
我极喜爱听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旋律悠扬婉转,甚至还自学了其中的第一段。
这首《春江花月夜》只能用来意会,一解释就觉得诗味全无。整首诗以月贯穿全篇,再着江水、春花和朦胧的夜色,境澄静而空远,意深渺而幽逸,认人彻底沦陷于空镜般的幽思中。
品咂之余,唇齿生香。
它像一棵参天的大树,为后世的词曲等衍生出许多枝脉,疏密有序,盈缺自如,留给人们的想像空间广而深。
很遗憾,背诵了几次终不得,但有一次细数了此诗里的“月”,正好出现十五次,不由得让人想到天际的那轮圆月,“江”字出现十一次。
附: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手头这本《唐诗三百首》收录其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在唐时,极负盛名的《春江花月夜》诗作并未被任何一种文本收录,与杜甫有着类近的经历。直至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出现,才得已见此诗,至于此诗的诗话到了万历年间胡应麟的《诗薮》才首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点不假。
前一篇:巫山一段云六首(步松雪道人韵)
后一篇:成为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