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四桥明月夜

(2016-04-25 10:12:18)
分类: 枕上唐诗·笔记

二十四桥明月夜

他的七绝首首惊艳,许多诗句,稳稳压住物候与人事,不可替代。拗峭的诗风里,掩不住他前瞻的政治敏感度和对于军事令台上,那面猎猎而展的帅旗的向往。一首《阿房宫赋》,那个少年,震撼了唐时文坛。他的怀古之作与赠美之词在历史的长河里,像一对孪生姐妹,一个倾倒了眉眼,一个蕴籍了古今。

 

 

一、多少楼台烟雨中

应该是一次调任的途中,他经过江边,江天一色,鸥鸟低飞,浪花撞击着岩石,似当年的战伐声声。或许江水湿了他的衣角,一个回身,他拾到一支断戟。

 

又或是一次调任的途中,他经过江南的春,千里莺啼,红绿相间,吴侬软语的低回里,他的思绪一下被前朝的风物牵动,一个驻足,六朝文物草连空。

 

一支断戟,将赤壁之战和他引浪濯洗的姿势,绵延至今。江南的春色,引出前朝庙堂与寺宇,人事回转,都付烟雨。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透出他坚硬的骨头。二十八个字的绝句里,一边涵盖着一段历史,一边隐隐透露着他对战局的预测和分析,或者对过往人事的界定,妙就妙在,他个人的意思,顺着诗句的起承转合,自然而然地融进去,即不云天也不泥土,是另一种骄傲与爽利,恰如他自己说的“欲把一麾江海去”。

 

想起有一次游完神山寺,顺道去黄栗树水库。水面开阔,植被葱郁,偶闻得捣衣声,这于我是格外新鲜的,顺着说笑声和捣衣声,缘湖而行。行至一片浅水区,沙清而水白,我脱掉鞋子涉水时,拾到一枚绣迹斑斑的铜币,引水去泥污,见“顺治通宝”四字,再看另一面,有一“户”字,脑子里马上涌出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就是杜牧,一首首七绝里让人觉出两肋生风的恣意。

    觉得他的衣衫该比白色略重些,或泛着黄,或泛着青,青黄之间,是他饱读的满屋满架的藏书,所以他随时可以掠字抒怀吧?他的姿势应该介于王维和杜甫之间。

 

    二、二十四桥明月夜

    谁能绕过美人呢?尤其是风流倜傥的才子们。杜牧当然也不例外。

  
    对于美人,他的相思引发的都是一场场虚构的情事,我们大多只能透过桃花屏风,依稀看见她们或垂手而立,或巧笑于对面,他那发烫的胸口和诗句,总是迟于人生初见时分。

   
    湖州多美女,他便在湖州“海选”,倾情于一妙龄女子,当即下聘,定下十年之约。只这十年之中,人生动荡,官职卑微,再见他的“未婚妻”时,已是十四年之后,感慨之余写下有名的《叹花》句“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最具盛名的应是他的五言长篇《张好好诗》,一气呵成之下,清秀的文笔反退为其次,通篇飘逸的书法,为他赢得了书法家的美誉。他本意要在一朵花上游走,出乎意料地情事墨事合二为一,一首《张好好诗》被夜以继日地拓印,顿抑的笔锋间,是他对美人的膜拜,却是我们对那幅墨香的推崇。

   
    另外一首《杜秋娘诗》,让人仿佛看到他在江边见到又老又穷的杜秋娘,他该是一边摇着头,一边感喟她当年的金步摇失了韵脚,曾经的光鲜都逃之夭夭。他对于迟暮美人的怜爱,一丝不掩地沾着岁月的无情,流泻在笔端。又有一首《赠别》与《秋夕》,“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让人看到多情的杜牧,将哽在心间的离愁与寂寞,一字一字赋于诗句,字本无它,经他累叠,却生出故事和情绪,至于褒贬,他日后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三、白云生处有人家

    中国写意的水墨画,最能恰到好处地诠释这首《山行》。

   
    它不带有美人色彩,亦不含有时局政治,他只是闲闲地站在山间小径,借秋天这支管毫,先浅酌白云生处微动的醉意,直到山野人家隐隐若现于云深之处时,他才倾杯尽饮,那些未展的抱负一时入土为安,眼前之景,已然让自己寻到另一种能够纯净活着的方式。

 
   
幅《山行》,从唐至今,无论水墨与诗词,都跳不出它的疆界,而他始终站在画里,任由时光一寸一寸地白,那些挑灯而上的色彩,早已与他的诗句相濡以沫地并存。  

    任何岐义都不会有,自然流露出的诗句,不需要旁白,就如我这些累牍的文字,是轻若无骨的。

 
    四、清明时节雨纷纷

    二十四节气里,不知哪个节气能在诗海里先于清明时分游上岸。


    我们不停地在四月借它来抒怀,那些踉跄的痛,都隐在杏花春雨里,酒在这个时分被牧童唤醒,内忧和外伤一边发芽蜕变,一边穿越时空完成骨血的对话。
   

    什么都不说,目光顺着牧童扬起的手指,便有杏帘在望。百年间隐去了人事,诗句压住泛黄的宗卷一路行来,千载江山浩渺,好在有先贤的印迹始终指引着他的子孙家的方向,这个时节,熟悉的不熟悉的对坐,都是围绕着血脉,无关风月。

 
    恰似返朴归真的人,遇到返朴归真的句子,杜牧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吟,多少人被泅渡。

 

  

    附:杜牧临终时,知自己大限将至,搜罗其所有文章,大多付之一炬,如今留下的仅为当时的十之二三,墓志铭也是自己亲写,对自己一生总结不过“平平”两字。杜牧的七绝我极喜,有人在众多作品里,只是一两首夺得翘楚而流芳百载,而他的七绝真真是首首惊艳,让人欲罢不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