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未动意先香

标签:
情感 |
分类: 我自倾杯·随笔 |
[一]
每每吟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觉唇齿生香,让人时不时感叹,明明这意境与自己不过隔着一张纸的距离,为什么就附着不到自己的笔墨上来。
想起耳熟能详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便生出画面。白墙灰瓦,雪掩乾坤,窗倚斜影,香发清寒。诗句起起落落,情思已然涨满,拂过有关梅花的传说,有立于一株梅树下的渴念。
此时,雪未下,梅未开,推窗极目处,雾霭沉沉,好在心思得以在平仄的引领下,任性地穿梭于梅雪之间,一时竟有暗香扑鼻的感觉。窗外正值隆冬,万木凋零,偶尔有寒鹊飞过,在这旷远和萧瑟之下,不知谁家院子里的梅将开未开,谁可以站成自大唐以后的又一种姿势与梅对望,这些不过都流于想像,还是林逋说的妙“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想来,也会有人与我一样,惯于在一首诗里信马由缰,当幽香先于绽放抵达,你我的唇角都会在一个时刻里挑起别致的弧度,于是,有些句子应约而至,寒冬以内,聊以慰情。
[二]
年少时,家居北方,极少有机会见到梅。
我常会跑到后山折些酸枣枝回来,略做修剪,将红色的皱纹纸裁成梅朵状粘于枝上,有的是单瓣,有的是复瓣,再用颜料在花芯中点一些黄色,插在瓶子里,一整个冬天,写字台成了我别样的江山,来客对这株“干枝梅”的多次夸赞,让我年少懵懂的眼睛,一刻比一刻明亮。
记得问过老师,梅的香是怎样的一种香,老师说,是幽香。那幽香又是怎样的?是历久不散,轻而寒。
到了大雪纷飞时,我就会面南而站,深深地呼吸,我常把老师告诉我的幽香想像成水袖的模样,下雪了,它会自南随着风飘过来,我想闻到这种香,还想,伸手能触摸到绸缎般的水袖,这是我年少时的一个秘密。
后来在江苏生活了几年,有幸在一株黄色的腊梅树下站立许久。
经年的幽香陡然明了,我用鼻尖抵住一朵花,想着这样会不会醉。一时间,回到从前,回到老师给我讲解幽香时的模样,她的眼睛那么亮,又回到立在雪地里的那个女孩,闭着眼睛披一条围巾在雪地里舞着。
[三]
金农一幅墨梅的款识说“对拈冻笔头,未画意先有。空香欲沾手,拟作万玉图。”果真是“梅花未动意先香”。他性情淡然可爱,另一幅墨梅的款识有趣得很,“清寒尽得一枝梅,恰好邻僧送米来”。他以梅花为骨,敛清香,醅风雪,居江湖之远,书率性之句。
于是我想,他一定曾负手喃喃,拗救于梅下,也一定遇过一场空前绝后的梅香,他悟梅于诗,诗救他于道。
如今辗转着又回到北方,我会想起我自己嗅梅的样子,奇怪的是,那个时候竟然没有一个字可以匹配得住当时的心境。前几日收拾相片,遇到那株腊梅,鹅黄色的花瓣零星地开在枝叉间,我拿起相片闻了闻,仿佛有香。
[四]
周邦彦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一剪梅”就流传下来,成了众多词牌名里其中的一个。
总因为内心起澜,人们或以调式入词,或用拈得的句子裁成长长短短再择定词牌,总归是意先而词落,词落而意未穷。
暗香浮动时,一场旅行起锚,一阙文字生风,一幅画应意而生。
陆游说“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再往后读,他又说:“一窗相对弄朱黄。”
真真是人间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