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钗假借黛玉金蝉脱壳于黛玉有无影响?
《红楼梦》中第二十七回,因逢农历四月二十六,尚古风俗,要饯花神。此日,园里的姐妹都出来了,独少黛玉,宝钗自告奋勇前去寻她。至潇湘馆时看见宝玉先她进去,寻思一番,决定抽身回来。随即有“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这一精彩情节。
宝钗在捕蝶无获而行至滴翠亭时,于无意之中,听到宝玉房里一个二等丫头红玉与坠儿在滴翠亭里极为隐私的对话。作者通过宝钗的心理活动描写界定红玉是个:眼空心大,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也让读者进一步认识宝钗并不是一迂女夫子,她善于审时度势,机敏谋略,心思缜密。
红玉与坠儿深知所论之事涉及隐私并且在当时的社会是有背道德常纲的,所以决定推开隔子,为防有人偷听。恰巧宝钗在此偶然听得这些话并断定此时难以脱身,于是灵机一动,故意放重脚步,笑说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并且反问她二人可曾看见林姑娘,接着假意在亭内寻找,嘴中还说明明看见黛玉刚才在这里蹲着弄水。唬得红玉深信不疑,只道黛玉刚才确实就在这里。红玉说:“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又说:“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定听见了,倘或走露了,怎么样呢?”几句话足能读出红玉此时心情极为焦虑不安。但作者用笔巧妙,行文至此,突然笔锋一转而言及其他了。
每读至此处,心生许多不安。不是为红玉担心,而是为黛玉暗暗捏把汗。
宝钗的应变能力着实令人折服。
她这几句话,无形之中便把孤苦伶仃的黛玉隐隐推到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风口浪尖上。黛玉本来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吃穿用度皆来自贾府,她敏感孤独。我想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是出自内心无助的倾诉。使得她在今后的生活中许多事情避之不及,退不能,进不能。
紧接着此回目的下半部分内容便是凤姐在偶然的一次执事时,认识了红玉,并且经过一来一往的回复,认定红玉口齿伶俐,聪明能干,遂与宝玉要下了她。(因宝玉身边的人都系精明能干且不乏姿色之人,红玉被埋没也在情理之中。难怪她会心生私心与私情。)
我在想,在红玉终于“攀上了高枝”后,她在凤姐身边定会尽职尽责、深得凤姐赏识的。对于红玉的为人前八十回还不算丰润,她的完整的性格特点及品行应该在八十回后会有更加精彩的展露。但止于八十回前,于她的性情与心胸,我想“滴翠亭事件”多少会让她对黛玉心存芥蒂。她会不会在凤姐面前适时地、只言片语地嚼些与黛玉不利的话?假如会说些,凤姐会不会由此而对黛玉心生闲隙?再或者,凤姐又会不会将这种道听途说的东西委婉地反馈一些给贾母从而影响她对黛玉的判断?那么黛玉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因贾母是黛玉唯一的“靠山”。当然,黛玉最终的归宿,不能全部归结在这一事件上,我想这件事只是所有事件中的一件,但也是致命的一件。只是猜测,不好断定。令人费解的是,在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写红玉并凤姐决定留用红玉后,作者却在后来的回目基本不让她露面了。《红楼梦》无一多余的人物、无一多余的事件,这件事也许也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为以后的故事情节隐下了一个伏笔。
我宁愿相信宝钗所为仅是一个无意的假托,只想澄清自己而已。但她哪里知道,为了澄清自己而将这一子虚乌有的事件加在黛玉身上,很可能会让黛玉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如履薄冰。因怜黛玉,我常想,以宝钗的聪慧,她为什么非要假借黛玉而不假借其他人呢?再或者假借其它事情呢?令人深思。
根据脂评,红玉在八十回后是个重要的人物,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遗憾的是,不知能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