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为什么看不起教育专家?
大民
教育圈子里常年活跃着一批专家,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吞云吐雾、侃侃而谈。但是你最好不要跟踪一个人听他第二次,因为你会发现他讲来讲去就是那一点点东西。别人感觉惊艳的时刻,就是你感觉不过如此的瞬间。当你带着阿谀逢迎的表情跟专家推杯换盏的时候,你内心深处其实有压抑不住的八个字要跳出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当然,这是比较优秀的一线教师的感受。绝大多数的普通教师,没有信念和兴趣,只是把教书当作一份吃饭的理由的老师,听什么都是一样的。听完了就完了,回去一切照旧。这是专家活得滋润的肥沃土壤。爱教育的老师不一样,他热爱教育,喜欢孩子,充满激情,不断思考、探究、教学、写作。希望自己每一次走上讲台,都能有全然不同的呈现。他们是“我要教”的好老师,害怕自己不优秀,对不起孩子们。年轻时候喜欢出来参加讲座,出来听听,开阔眼界。后来日积月累,功力长进,不知不觉就得到了高出专家很多的实力和境界。这时候,他们的队伍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成了校园里的官员,每天迎来送往,热热闹闹。另一部分沉潜地下,继续辛勤劳作,默默无闻。身边的著作一年年高起来,课堂上的掌声一年年多起来,但是他们拒绝当专家,拒绝出门,拒绝成为被某种无形的绳线使唤的玩偶。第二种基本上就是当今校园里的实力派,所谓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就靠这些老师支撑着。
我的朋友于保东,在山东东营实验中学默默耕耘了26年了。因为工作的关系,一直有联系。但是我只知道他在提倡“生活化作文”,也有很多网上的粉丝,但是我不知道他已经成就了一座中学作文教学的小高峰。他的“生活化作文”系列图书很多年前就出版了,他的理论专著也出版了,他每年给自己的任务就是25篇论文……我曾经邀请他出来讲课,他拒绝了;我曾经邀请他出来当编辑,他拒绝了;我曾经建议他找个名气大的学校,借力打力,快速跻身名师行列,也来一个前呼后拥,侃侃而谈。以他的成绩,我估计他至少是齐鲁名师吧,因为我知道有些齐鲁名师连像样的文章都没有,别说专著了,更别说成体系的教学思想了。但是他说,他中教高级14年了,已经年过半百,除了教书,就是每年写几十篇文章。写文章本身是快乐的,教书也是快乐的。这些快乐,也许当了“专家”也会有,但是何必舍近求远呢?
说起“生活化作文”,于老师如数家珍:
生活化作文怎么理解作文呢?
首先,作文是生活的记录。这里的生活,是学生眼中的生活,是学生心灵中真实感受到的生活,它如实地反映着学生精神世界的状况。叶圣陶先生说:“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这种记录不是对生活的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了学生精神、思想的过滤,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社会思潮印记的记录。
其次,作文是学生生活习惯的展现,也是帮助学生提升生活视界的有效手段。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在写作中,教师不只是要指导学生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积极思想,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并且养成通过日常细节领悟生活的习惯,养成随时记录的写作的意识,这样就会开阔学生生活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当生活的习惯与写作的习惯融合起来的时候,学生就会把写作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就会把写作看成是自己精神成长的重要的途径。
最后,作文是个性化的表达。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快乐与忧愁,都有自己的渴望与梦想,甚至是荒诞无稽的幻想。在写作的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由倾吐,就是要解放他们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杜威说:“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等真实、同等积极的。”学生作文流露出来的认识或思想可能有一些稚嫩,但它是真实的;虽然有一些偏激,但它是发自学生心灵的深处,作文教学的魅力就在于鼓励学生说真话,写自己的生活,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珍惜一切有创意的个性化表达。只有关注并引导学生对生活个性化理解与记录的作文教学,才是真正体现了平等与民主的教学理念,才是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行为。
当生活与写作结合起来,写作就成了一种需要,就成了一种激情,就成了一种意义,就成为了一个美好的过程。我正在构思《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写作的过程意识》,这题目来自我的感受和思考,大概一周能写起来。
……
于老师之所以对专家和当专家不感兴趣,有个重要的理由跟我不谋而合:当了专家就容易脱离一线教学,失去了地气,三五年可以蒙事儿不露馅,时间长了就难免成为玩偶。他们永远只能有宏观的理论,真理性的大道理。有些专家批评当前的教育,举例都是自己上高中时候的。现在什么东西不是瞬息万变的呢。无数教育专家(别的专业也一样)都是如此,守着一点陈芝麻烂谷子,就敢于招摇过市了。当他们坐在堂皇的大礼堂里更加堂皇的讲台上作报告的时候,简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绣口一开不是半个盛唐而是整个人类。但是一线老师需要的,恰恰是实操层面的东西。一线老师听报告如同听天书,云里雾里,全是真理,但是回去一点也用不上,还是按照惯性走上讲台。他们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方法,是how
?
我给于保东老师的赠言是:做自己喜欢并且适合的事情,是最幸福的。
2015/12/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