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日记是古老又新鲜的教学法
2009年5月初,《中学生》杂志作文版的负责人刘加民老师送来了他的课题申请书。课题名称是“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这个略微有些拗口的课题名称,让学会的专家学者眼前一亮。它不宏观不抽象甚至不学术,但是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与一线教师的实际工作很贴近,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接地气的课题。当时,尽管距离“十一五”课题规划的结束只有一年的时间,我们还是破格同意立项。
老实说,写日记的好处是不需要证明的。之所以批复这个课题,就是要提醒所有参加课题的老师和同学们,重新重视这个古老又新鲜的教学法,从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基本能力开始,重视基本功,抵制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潮,落实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因为我们都曾¾受益于中小学时期被老师要求写日记,因为古往今来无数杰出优秀的人物都喜欢写日记,因为无数的文学名著本身就是日记或者日记的变体,因为我们活跃于当代教育界的优秀教师、教育家绝大多数都是身体力行的日记高手。
作为作文编¼的刘加民,显然非常明白观察、思考、表达对于作文的重要性。据我所知,他曾¾发起“新作文行动”,呼吁回归叶圣陶先生“务实求真”的教育思想,提倡作文要关注时代、社会、人生,要表达真情实感。他勇敢地向泛滥成灾的满分作文说“不”,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赞赏,被誉为“作文打假第一人”。在浮躁的社会中能够保持冷静,在混乱的思潮里能够保持清醒,在急功近利成为很多人不约而同的选择时能够保持一份执着和担当,非常难能可贵。
进一步的了解才知道,提倡写日记的刘加民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日记迷。他自己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日记,至今不辍。他说,小时候主要是记事,长大了主要是记录思想和灵感,走向工作岗位,则主要是反思自己,参与社会,鼓励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担负起一个文化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那份社会责任。收入本书的《写日记可以延长生命两三倍》《写在心里的日记》《日记要记值得记的事情》等思想随笔,则是他研究日记以来的宝贵收获。是的,日记非常古老,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网络时代的分享式日记——博客,不是风靡了很多年了吗?
刘加民说,很多老师为了发表论文挖空心思殚精竭虑,其实,只要学会了写日记,坚持写日记,及时记录每天的灵感、心得,把那些转瞬即逝的有意思的人物、事情、道理、情感用文字固化下来,发表论文,甚至出版专著,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我·阅刘加民这些从他的日记本上精选出来的短文时,不断为他独到的视角,轻松又充满智慧的文笔所打动,读到会心之处,则忍不住笑出声来。他对教育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丑恶现象的痛恨,都充盈于字里行间。他的这些短文,甚至可以作为中高考作文考试的范文,因为他的理念,就是中高考作为的理念;他的很多时事评论,则让人看到了鲁迅杂文的影子。
刘加民说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和交流,因为提倡写日记而结交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的教师朋友,因为共同的教育理想而成为知音,是最最快乐的事情。我很高兴也能成为刘老师的知音,并希望能通过这篇短短的序言,与全国各地热爱教育、认同日记的好处并一直坚持写作和研究日记的老师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永远的朋友。
2012年腊月于北京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305/15/1086615_13687622908211.jpg
(本文为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先生为拙著《教育需要人间烟火》写的序言。新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5月底面市。)
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305/15/1086615_1368762371757.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