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您看过《人民日报》吗?

(2011-09-23 11:43:21)
标签:

《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

思维定势

《求是》

报纸

文化

您看过《人民日报》吗?

 

大民

 

昨天下班回家,考虑到路途遥远漫漫征程我带了一份《人民日报》。单位没有订阅,是因为上面有我单位的相关报道,就让编辑赠了几张。2011年9月16日的。不料就看下去了,而且很有收获。

这报纸变化很多,昨天下班回家读了一路,几乎过了站。版面、栏目、文章都超乎想象。有热点,有互动。文教栏目,有刚刚获茅盾文学奖的六个作家的“感言”,都很精彩。说实在的,我真的很多年没有看过这个报纸了。我由己及人,怀疑无数网民其实只是沉浸在想当然的思维定势里,或者意淫中,忘记归程罢了。

次日,我在“百度新知”平台上,设计了一个提问:“10年以来,您看过《人民日报》吗?”同时,也在几个别的群里征询答案。

非常有意思,在“看没看过人民日报”这个问题上,没有人回答“看过”,但是都同时否定了这报纸,“否定率”达到几乎百分百。

我很自然的联想到了一个故事。

我的一个朋友,一个非常有名的特级教师。在他还是山村民办教师的时候,曾经用大队部里的《人民日报》给学生当语文教材。他说,这里有最规范的汉语,最优美的修辞,最健康的审美,最主流的思想,最正宗的文化......我教的是中国孩子,我给他们最直接、最透彻的文化知识教育,这让我一下子抓住了根本。

诚然,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不论你干什么,哪怕只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跟文化教育政治经济毫不沾边,你若想增加智慧,开阔视野,想要了解一点真正的时政,真正的文化,真正的政经军事外交,这张报纸是逃不开的。甚至你只是想把这张报纸作为作为批判的靶子,也要了解了才能开口。

而且,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必须明白《人民日报》的东西,是辐射无数大小媒体的根本,这里是源头,是原点。承认,还是不承认,他就在那里。

但是,非常遗憾,我这个小小调查,没有发现越读过它的人。这份发行量非常大的党报,竟然沦落到这个境地。有人问我:现在还有人愿意认真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切实解决问题吗?很少很少了。大家都是靠满腔的浮躁和虚妄说话,靠一点点不靠谱的意淫和想当然说话。

这个反问让我真正震撼!

也有比较中肯的发言。

 

一个网友说:

不要说《人民日报》了,现在各个省的日报又有多少人看?

市里的日报(党报)也一样,估计即便办公室人手一份,也没有人愿意去浏览一下整个版面的。在大家的潜意识里,这些日报成了假大空作秀的代言人,事实上,这些情况也不是每年都一个样的,可是,既定的看法形成后,大家人云亦云,报纸浮躁不真实,我们每个人也比报纸强不了多少啊。

 

另一个网友说:

这个年代,浮躁的东西太多了,特别是网络时代,人云亦云。

我们需要的是自主,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如果没看人民日报,就把它批判得一无是处,甚至有毒,我认为是偏见。

 

可是,绝大多数是这样的发言:

“额,忘了归程就忘了吧,就像他们忘了我们一样,您当我们是傻逼好了!

思维定势?您做了哪一件事来改变这些了,按伟光正同志的一贯作风,哪怕做出一丁点的分内之事都会大张旗鼓的宣传美化,您要是真改变了,能憋得住内心的痒不让大家知道您的好?

悲哀!多说一句话都觉得恶心!有心没胆更无力,我真想抽自己俩下解解恨!您接着当我是不知道好歹的傻逼好了!”

 

其实,大约10年前,《中国青年报》也遭遇了类似的尴尬。经过改革,在新锐、责任、深度和前瞻性方面,大胆突破,终于一点点找回了这张大报在中国数亿青少年心目中的美好印象。甚至现在的《求是》杂志,包括求是网站,也早已经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样子了。在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都重新开始的时代,除了人的那些个可爱的思维定势,这近乎顽固的人性通病,还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呢?

 

 

2011/9/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