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水泥预制板楼房村镇抗震能力砖混结构汶川杂谈 |
文/刘加民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伤亡惨重,举世震惊。除了看见悲痛欲绝的人群,和触目惊心的废墟,懂得一点建筑常识的人,会看出一点建筑学的门道来:
这些房子基本上是砖混结构的,就是水泥预制板搭在砖头砌成的墙上盖起来的。抗震能力极差,一晃就倒塌,一倒塌成了一堆碎砖头。落到地上,碎砖乱瓦,零零碎碎,连块比较大的钢筋水泥块都难看到。水泥预制板尺寸是一样的,盖楼房的时候,只需要把砌起墙来,然后把预制板摞上去,继续往上盖。如果不在半路上倒塌,一旦封了顶,就不容易马上倒塌。这样的所谓“楼房”,只要稍微一幌动,那些水泥板子就掉下来了,就跟箩筐掉了底儿,哗啦一下,一层层楼板直落到地,孩子们就在那些楼板中间被挤死了。
您看看照片就知道。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同样的震级,死亡28万,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个时候城市的楼房全部是砖混结构的,一晃就是一堆碎砖头。而那个时候的农村几乎全是土打垒的房屋,没有水泥和钢筋,只有土坯、石头和树枝子。
30年后,同样结构的房屋还是城乡建筑的主流,尤其是乡镇和中小城市。剪力结构,钢架结构的房屋,只在大城市的高层建筑当中出现。普通商品住宅房屋,都是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很低。即使严格按设计标准建造,也难保抗震能力达标。在日本、台湾等地震高发地区,楼房都是拧成麻花都塌不了的钢架结构。我们还做不到。
在比较富裕的农村地区,现在流行盖楼房,号称“小洋楼”,谁家没有楼房住,还住着平房,是落伍的表现,会被耻笑的,村镇领导也不高兴。有些村镇领导头脑发热,集中盖楼房,也基本上是土打垒级别的。其实这些地方,根本没有像样的楼房技术,也没有完整的盖楼规范。最笨的泥瓦匠都可以成为盖楼专家。有些有点建筑经验的家庭,为了省钱,自己动手,一块砖一片瓦,燕子筑巢一样,也能把“楼房”盖起来。
除了技术手段和技术观念不到位,还一个问题就是过分追求速度,越快越好,不快不足以平“民愤”。有些楼房、桥梁,修道半路上自己就倒塌了。比如去年的凤凰县的大桥垮塌事件。一天一层楼,这是当年的“深圳速度”,全国人民都曾经学习过。现在不提倡了,要先好后快,但是那时候盖的楼房还在使用。
四川省汶川县城半数房屋倒塌,因为是县城,多少还有一些建筑常识和规则。到了乡镇,比如印秀镇,几乎被夷为平地。那些靠旅游业致富的农民,平时住的小洋楼,挺漂亮,其实不堪一击。沿河沿街,琳琅满目,外国人看了都眼红。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就是杀人火坑。
我们出门看看,高速路旁边,盖了无数小楼房。有些盖了半截,戳在地上,像个小方盒子。如果您放慢速度看,天哪,只有一层砖!回到故乡,看见乡亲们也在盖楼房,挺为他们高兴,可是从建筑质量角度看看,他们盖的根本就是些危房,自己糊弄自己!
人民没有安全意识、技术和能力,政府应该有的。草台班子的建筑队,活跃于城乡大大小小的工地上。农忙了是种庄稼的农民,农闲了操起瓦刀就是建筑工人。
这几天媒体普遍关注受灾的学校,总理和地方领导眼睛都哭肿了。学校里的楼房质量普遍不高,平时也能看得见。都江堰市的聚源中学,没出事前很漂亮,地震后一塌到底,从废墟里我们看见了水泥预制板的断茬子,一层层预制板从顶层垂直下落,只剩下岌岌可危的外墙和几乎成为碎块的砖头。孩子们就被压在这些水泥预制板中间。
学校房子质量差,造成伤亡重,而伤亡重,反证了这里的房子的确不行。学校跟村镇的农民一样,也是因为穷,为了省钱,为了快速“达标”,过上体面的“洋气”的日子。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他们共同忽视了一点:楼房比平房要求更高的质量。
这次灾难后,一定要撤差农村“小洋楼”,定制统一的质量标准,严格操作规范,不具备楼房建设资质的草台班子建筑队,一定不能承揽盖楼房的业务了。
如果有人想自己动手,也要派专人负责质量监督。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人负责检查验收,签字,承担后续的质量责任。
对处于地震带上的地区,尤其要抓紧,要上升到政治高度抓村镇房屋质量。
建设部有没有这个部门呢?建议部长就此事做个文件,下发到村村镇镇,千家万户。
200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