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影评大导演奇观票房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娱乐 |
文/刘加民
北京某房地产商的房屋广告是“新龙城开始脱离人民”,他的意思是这房子高尚了高贵了有品位了,所以就要“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是值得自豪的可以吸引更多人来买房子的口号。房事我不懂,但这句话用在我们的三大导演身上,倒是恰如其分。
我说的是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张艺谋是我最喜欢的导演,早期因为《红高粱》而备受争议的时候我也是力排众议推崇他,我看到了《红高粱》里的“血性尿性刚性”,一百多年来的民族颓败似乎把这些好东西给阉割了。所以我在这红彤彤的电影里看到这些的时候很是兴奋很受鼓舞。他后来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还有至今没有公映的《活着》,证明了我的判断没有错,他的眼里饱含着泪水,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透彻,他的艺术触须深深扎在苦难深重的神州大地,他挖掘的是执著乐观百折不挠的人性之美。国内的评论倾向也悄悄转移,支持的多了,反对的少了,虽然大多也还是先在国内获奖后在国内走红,并不让我们尴尬,这是体制的错,老百姓没错,大导演也没错。陈凯歌?我是比较喜欢他的《霸王别姬》和《刺秦》,后者虽然一直修修改改才公映,但受众(包括我)看到的东西还是比不上前一部。幸亏有个李雪健在里边撑着,不然真是够呛。冯小刚一直走的是平民路线,善于挠老百姓的痒痒肉,知道老百姓喜欢什么。虽说是趣味不怎么高,还是赢得了很大的市场。我也是喜欢的,艺术有时候就是要人民开心才行,不管这开心是因为挠了痒痒肉还是迎合了人人共有的灵魂深处的哪一块不光明的角落。
可惜的是“事不过三”,三大导演几乎同时“脱离了人民”,开始了自我超越或者自我堕落。据说是国外资本进入的结果,还据说是真正的大成本大制作就是要远离人民,远离时代,远离现实生活。他们都开始了古装武侠的探险。张艺谋的《英雄》还算是成功的,宣传也很强悍,据说都到了奥斯卡或者金球奖的门口了,全美市场一片红。但最后还是与各大奖项无缘(得了一个比较次要的吧),国内人民跟着空喜欢,也不知是谁忽悠了谁。我供职的单位第一次集体购票看的电影就是这个电影,不久才是主旋律《生死抉择》,这营销的功夫着实了得!这么多的指令性团体消费票房能不高。但是后来的《四面埋伏》就很差强人意了,牛比吹得依旧,梦想也依旧是落空。现在马上就要公映的《黄金甲》,从片花看,巩俐的乳房的确没必要那么夸张,东方女性怎么着也比不了西方白种人的,也许是外资干扰或者是为了西方的什么大奖的要求吧,大就大吧,丑就丑吧,为艺术献身都可以,乳房大点儿没问题。陈凯歌的《无极》?天哪,成就了一个“馒头”血案和著名风景区的污染事件,倒是无心插柳地帮助人民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目前据说又在筹备第二个古装大片。小刚的《夜宴》也是他自觉脱离人民的第一步,但是很遗憾,骂声如潮,这么聪明的人也跟在别人后边做这种大成本的所谓豪华的视听奇观,莫非就不知道“事不过三”的古训?前两大导演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您又跟上来,而且放弃了自己把捉受众心理和讲故事的特长,努力营造什么大场面空架子,当然是不战而败。
我此时回忆这三大导演的超越或者堕落的时候,忽然想起来,他们大概是受了李安《卧虎藏龙》的影响了,李导演一部东方武侠传奇横扫好莱坞,摘取大奖,赢得市场,一片喝彩。但是人家马上就改别的了,连第二次的自我重复都没有。这不,小制作《断背山》一出来,又是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两个都抓住了,两手都很硬。毒啊。只有张艺谋导演还多少让我觉得清醒,因为他在做了三个豪华视听奇观的垃圾泡沫的同时,还搞了歌剧,还要执导奥运会开幕式(我很担心啊),最可贵的是他导了《千里走单骑》,深情厚重的人性大片。三大导演,如今我只服膺张艺谋,因为他堕落得不彻底。
三大导演的真正“死穴”是脱离了人民,脱离了时代和现实生活,这是个“一切都翻了个儿,一切都刚刚开始的”大时代,值得超一流天才来书写。但是三大导演只知道知道外国的市场大,消费水平高,而且获了奖就意味着跟世界接了轨了,就可以成为国际级的导演,唯独忘记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在中国。这叫“灯下黑”,窃以为中国的有出息的导演首先要把自己的观众弄舒服了才行。一味求大求洋,越走越远,到头来想回来都很难。相比之下,第六代导演的小制作电影不声不响的就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业内外评价很高。比如《三峡好人》,听上去他们不怎么火爆,也不怎么炒作营销,但是投入的低啊;老百姓听说大片投进去十几个亿,票房也节节攀升,但不知道,真正的利润即不是投资数额也不是票房收入,而是票房收入减掉成本。据说,有些大片的市场推广成本占据了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多,接近一半。虽说是融来了国外的资本,烧别人的钱不心疼,但为了可持续合作也要悠着点儿。所谓大片的火爆形势的形成,原因在于很多观众是被狂轰乱炸摧枯拉朽般地毯式的宣传攻势“拉”进“拽”进“骗”进电影院的,没被气死活着出来的无不肠子青青。
浮花艳丽空洞无聊的古装武侠打片,第二个就开始俗套了,就审美疲劳了。只有真正反映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概括出深刻复杂的人性之美或者丑,能够站在民族的时代的立场上,以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现实生活为素材,才能长盛不衰。电影如此,电视剧更是如此,老百姓喜欢的电视剧还是婆婆妈妈的亲情伦理或者吵吵闹闹的爱情纠葛,更有那豪情万丈的时代先锋们的慷慨激昂悲欢离合。其他的文艺形式呢,也无不如此,不信您近距离观察研究一下,在目前的中国玩高蹈和虚高,没几个捞好的。
顺便提一下,三大导演同时堕落或者升华的时候,都有个共同点,就是不以国内人民的评价为然,国内听取骂声一片的时候都到处辟谣说“国外卖得好着呢,票房一路飙升绝对赚钱”。言外有没有“国内老百姓懂得什么”的潜台词我不知道,我敢肯定,他们的确没把国内市场,或者说没把国内人民的趣味当回事儿。既然如此,人民也就不必为抛弃他们过意不去吧,阿门。
(本文写于2006年《夜宴》《满城都是黄金甲》《无极》等豪华大片公映之际,巧妙的是,三位导演此后的改变,尤其是冯小刚《集结号》的推出,正好反面验证了我的观点的中肯和正确)
200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