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佩昌
杨佩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2,420
  • 关注人气:1,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方拿什么来说服德国总理默克尔?

(2016-06-13 00:16:01)
标签:

杂谈

中方拿什么来说服德国总理默克尔?

 

512,德国总理来到北京,这是她任内的第九次访华。除了“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这个老话题之外,比较有新意的是默克尔将访问沈阳,考察东北的工业转型。正如默克尔本人所言:“中国正在推进的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勇气,德国愿意参与其中。”

 

谈到结构性改革,德国是有一定本钱的。当年德国北威州鲁尔区的工业也与当今的东北工业区的问题如出一辙。只不过德国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在危机并未真正来临时已实现转型。而中国东北工业区则是在病态百出之后、无奈之下才开始思考如何转型。

 

尽管转型时机晚了点,但做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东北的问题很复杂,但归根结底还是体制僵化、国有企业老而不死、民营企业发育不完善、市场经济观念滞后、人才外流等问题。对此,默克尔能帮的恐怕不会太多,毕竟体制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她起码能分享一下鲁尔区成功转型的经验并提出点改进建议,给东北思维僵化的官员一剂醒脑汤。尽管国内学界已经谈了不少,但能听进去的并不多。还是那句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对中德关系而言,上述问题不过是战术性的,真正属于战略问题的却是欧盟是否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今后中欧之间偶尔的贸易摩擦将会变成频繁的贸易矛盾和冲突。欧盟一旦和中国发生高强度的贸易争执,势必严重影响中欧之间整体的贸易关系。虽说双边关系真要出现问题,“杀敌三千自伤八百”,谁也捞不到好,但欧盟好歹还有内部市场、美日等可靠而稳定的贸易伙伴。而中国早晚要被美国、东南亚的“TPP”甩掉,如果中国企业再失去欧盟市场,那将是灾难性的“不可承受之重”。

 

相对而言,德国在欧盟内部还是比较“亲华”的,更倾向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过,德国大联合政府在此问题上意见还没有统一,社民党的外交部长加布里尔已明确表示反对。在欧盟层面,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于512通过一项决议,反对欧盟委员会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虽然该决议不是立法性质、具有约束力的,但对欧盟委员会的决策势必会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欧盟规定,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要经过三道门坎:第一是欧盟委员会要首先达成一致,表示同意。第二道坎是欧洲理事会最少16个国家同意,且同意的国家至少要代表欧盟65%的人口。最后一道坎是在欧洲议会上进行表决,取得多数票同意。

 

这真是难如上青天的事情,无论是哪道坎都不容易通过。好在德国在欧盟是举足轻重的国家,具有影响大局的力量。如果得到德国的首肯,形势发生反转也不是没有可能。那么,中方拿什么来说服默克尔、回应德国的关切呢?

 

由于德国去年对华出口首次下降,德国政府产生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为此,首先要创造一个更友好的中德贸易环境,简单而言就是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虽说中国人对德国印象不错,但中国政府在诸多领域对外国包括德国并未真正放开。官员们嘴上说,这些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其实不过是肉太肥,舍不得放弃而已。中国的国企不仅对本国的民营企业刻薄,对外国企业也是严防死守的。可问题是,人家德国差不多所有的领域都让外国企业参与,而中国容易赚钱的领域却进行设限,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虽然德国也有少量政府参股的企业,但并非纯粹国有,中国如此多的国企在霸占有利可图的市场,这怎么叫公平?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尽管中国已经有明显的进步,但离德国的要求还差得不是一星半点的远。德国产品和技术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中国法律法规相互打架,甚至有些内部规定在发挥作用,这如何叫公正、公开?

 

其次取消出口退税。该政策在一定时期对产品出口还是发挥正面作用的,但一项政策在彼时正确、在此时并不一定合适。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存在,中国产品在欧盟过度倾销,成了消化过剩产能的工具。例如饱受诟病的中国钢铁产品,让欧盟同行企业苦不堪言。当然,猛然取消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导向性的企业肯定是极大的打击。猛药不可取,但中国至少应该做点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减税,而不是退税。减税是一个国家提振经济的有效工具,在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刺激生产、让经济复苏,第一剂良药都是减税,而且是合理合法的。而出口退税则仅仅是针对某一领域的措施,而且与世贸规则并非不冲突,因此,把退税换为减税,实属明智之举。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减税、减税还是减税。

 

如果说整体减税让政府一时吃不消,可以根据行业进行适度的调整。换言之,对有市场竞争力、高科技、高附加值、环保的产品减免更多的税收,其他根据产业转型的需求进行少量减免、甚至不减。但无论如何,加税是万不可取的,毕竟中国的税负太重了,很多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想法避税,甚至冒着风险偷税漏税。既然避税问题相当普遍,政府为何不干脆减少名义上的高税率、让企业实打实地交税呢?把人逼良为娼有意思吗?

 

最后一点是,中国企业对外收购的时候手法少凶猛点,不要觉得自己有钱,什么事都敢干。美的收购德国的机器人制造商库卡,让德国上下紧张,尤其是民间反对的声音高涨,搞得德国政府不得不出面与库卡协调,让其他国家的公司收购。德国精密技术产品的确好,中国喜欢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如谈恋爱,不先培养感情,一上来就给姑娘扔一摞钱,人家内心不反感才怪。虽说德国姑娘喜欢钱,但她娘家人和周围的人肯定看不过去,所以才会提出反对意见。是不是这个理?

 

敬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杨佩昌看德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