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动作的内在美与物理基础

(2010-06-22 19:49:41)
标签:

高尔夫

技术

研究

体育

    正如前文所说的,给事物分类是个看起来简单,实则复杂困难的事情,门捷列夫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给GOLF挥杆分类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所有学球的人都是从听教练的动作指导,模仿动作,看录像,或者看书得到的启发,加上不断尝试后形成属于自己的,简单的动作体系。而该体系包含从握杆,到站位,球位,直到节奏,击球角度,杆头加速方式等细节。怎么能说左手一拉,右手一推了事呢?

而人是相似的结构,驱动杆的方式也是有限的,但是是可以不断优化的。

    一个正确的理论并非从学球开始就能够体会,就象武术的功法,初学者是感受不到的,怎么没有人去质疑“以意领气”,“意在劲先”等虚幻的概念,因为功法未到!据说MOE NORMAN一生击球500万!平均在50年里,每年就是10万粒!他们的感受,对于刚刚打球三,五年的人只有学习,揣摩得份,根本谈不上评价。要从他们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去琢磨,感受其中的妙味。那才是以这种方式击球效率最高的模型

    借用音乐来比喻,贝多芬奏鸣曲的结构美,对于非作曲专业的人来说是欣赏不了的,注意不是耳朵听出来的,是内在的音乐逻辑。挥杆的内在差异对于非物理专业的人是无法形成正确的系统解释的。

    再比如学习语言,学习语法,与会说话,写字是不同目的。

    举个例子,当杆在垂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时候,如果,手只能做垂直方向的运动,从顶点只有靠重力使杆落下,由于杆头与支撑点(手)的横向距离逐渐加大,重力矩也增加,以手为轴的角加速度增加,过了水平位置后,角加速度减小,但是线速度还在增加;在杆头接近弧底的时候施加与运动方向垂直的向上的拉力,才可以使杆头加速。否则是线速度最大,角加速度为0。这就是单摆。注意,此时即使不有意识上提,也需要提供维持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改变方向,不改变运动速度。

    总之,研究的乐趣与下场的乐趣完全不同。若想研究,必须打好物理基础。而且,为了体验不同的原理,需要完全忘记已经掌握的技术习惯,这有时是灾难性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