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13
  • 关注人气:1,4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帆:扬帆潇湘水云间

(2009-07-29 09:14:04)
标签:

杨帆

潇湘水云间

杂谈

包裹着城市的阵阵热浪,穿梭在川流不息的条条街道间,喧嚣似乎是夏日京城不变的主题。

迎面的一扇门将这团嘈杂挡在了屋外。步入这处挂有“潇湘琴馆”匾额的厅堂,“铮铮”的琴声带着悠悠的茶香扑面而来,并在古色古香的小筑内回荡。

屋内端坐着一个女孩。白皙而修长的手指,在棕褐色的古筝上往来拨弄。轻颤的筝弦流淌演绎出行云流水般的曼妙旋律,演绎着河流的轻吟、鸟儿的嬉闹和桃源的清幽。

我们原本想站在门口将这支曲子听完,不打断主人的雅兴。然而,一见我们到来,沉浸在琴音中的女孩立刻停止了弹奏,落落大方地迎上前来。

这位年仅26岁的女孩就是这家“潇湘琴馆”的创立者杨帆。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很难相信,这样一个年纪尚轻、弱不禁风的女孩,竟能独自挑起一副创业的重担。

10岁时,对古筝兴趣浓厚的母亲带着她一起去学古筝。此后,杨帆就走上了这条艺术之路。2002年,她从家乡湖南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毕业后,先作了一段时间的文职工作,随后辞了职,白手起家创立了“潇湘琴馆”,聘请一些专业的音乐教师,向学生传授古筝、琵琶和古琴的弹奏技艺。

寒暄间,我们已受主人之邀,坐在桌旁品茶。

几只藤制小凳簇拥着一只田园小桌,静卧于落地窗旁。桌上有序地放置着茶艺器具。我们一边享用主人的这份盛情,一边欣赏小巧的紫砂壶和杯底“游弋”着水墨金鱼的茶杯。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创业者是激进而入世的。然而,眼前的这位女孩,除了抚琴和品茶几乎没有其他爱好,是个追求自适的出世者。这让我们很诧异:她为什么要选择自己创业?

“我学的专业对口工作很少。”她开始解释。第一份工作只干了短短几个月就放弃了,正是因为专业知识半点也派不上用场。

倘若不想改行,就只能或是参加演出团体,或是去学校教音乐。杨帆的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后者,他们或是正在为别人打工,或是正在为争得打工的名额而努力。

像他们这样受雇于人,自然能够省去很多麻烦。但杨帆有股不甘于人后的心气儿,她想自己干出一番事业来:

“创办这个潇湘琴馆是我自己的一个梦想。最开始也是考虑了很久才下定决心的,毕竟知道自己要面对的困难很多,包括租房子啊,等等一些,而且家里的人都不是很看好我这么做,毕竟觉得女孩有一份踏实的工作挺好的,也不用那么辛苦地去创业,可创办这个琴馆都需要自己去做。曾经也是有一个去新加坡的当古筝老师的机会,但是因为不想放弃北京,不想放弃自己的艺术。所以还是决定留下来,开办了这间潇湘琴馆。”

打定主意后,杨帆租下了这处居室。从整体的装修风格,到琵琶造型的小台灯等点缀其间的小物件,她都精心布置。这种倾心与细心,让琴馆里的两间教室一点也不像常人印象中的教室,而像一个可以闹中取静、放松身心的家。

琴馆的硬件一一准备就绪后,一个再现实不过的问题摆在这个涉世未深的女孩面前:艺术该如何经营?

“最开始开办这个琴馆的时候基本上处于一个亏损的状态,亏损的程度比我自己想象的还要大很多,因为开始的时候我想的还是很乐观的,可是到后来发现真不是那么回事。”

杨帆首先需要面对的是为数众多的竞争对手。近年来,对古典器乐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因而,许多人都想从器乐教学市场中分一杯羹。这些蜂拥而至的教学者良莠不齐,既有像杨帆这样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也有刚从“速成班”出来就扯旗办班的新手。尚无名气的杨帆,想从中突围、创立品牌,谈何容易!

各种传统乐器中,杨帆最为擅长的是古筝。但上网一查,教古筝的网址有几十页。发现教古琴的人比较少之后,她特意打出了古琴的招牌。可这个优势也没能保持太久,没过多久,这类网址也已经超过十页了。

想让琴馆生存发展,就要招收足够多的学生。而为了保障生源数量,就必须拿出大量的经费做宣传。在广告经费严重匮乏时,为了给琴馆做宣传,杨帆绞尽脑汁:

“当初我想了很多给自己做宣传的办法,比如发传单啊什么的。当然了,传单不是现在大街上发的那种,因为古筝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我觉得那种小广告似的传单不适合这样一个内容的宣传。我就弄成类似演奏会的邀请函那样,让人们都来我这里听演奏,让他们都知道有这样一种艺术,了解这样一种艺术,从而有想到我这里学习的兴趣。”

通过网络宣传、朋友介绍等方式聚集了一定的人气后,新的困难接踵而至。职场中的人学古筝,往往是为了给压力找排解渠道;孩子学古筝,则更多地出于家长的望子成龙。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无论是其中的哪类人,初识古筝时的新鲜感都会逐渐消退。在他们眼中,提高水平所必需的练习越来越枯燥。能走过这一“瓶颈”、长期坚持学习的人,少之又少。可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雪上加霜的事:在琴馆工作的一位老师不但自己出去另立门户,还把琴馆的很多学生也一并带走了。

这样的磕磕绊绊,在琴馆开办以来两年多的时间里究竟遇到了多少,杨帆已记不清了。类似的坎坷曾让杨帆的许多同路人停下了前进的脚步,改谋他就。但杨帆不仅没有止步,还一直走到了今天。她的一些弟子在比赛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她本人也因此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的奖项。

当我们问杨帆为什么比许多同龄人成功时,杨帆淡淡地一笑,只说了两个字:“运气。”听到这个回答,我们有些愕然。的确,这个解释是简单了一些,但我们都明白“天道酬勤”的道理,都知道“运气”二字的背后,是难以尽言的坚持与努力。

采访已近尾声时,杨帆应我们之邀,弹起琴馆因之得名的古曲《潇湘水云》。一坐到琴旁,这个刚才还谈笑风生的湘妹子,又变得如初见时那般娴静古雅,心无旁骛。

与同龄人一般,杨帆的脸上也透着青涩的稚嫩。对于未来,将琴馆这叶轻舟摆渡到今天的她,还没有来得及做更多的规划。然而,她那如同家乡的潇水与湘水般的柔而不弱,足以让我们相信,潇湘琴馆的琴音定能将古韵的福泽撒播得更为广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