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松》比《二泉映月》更好,何以听不到有人演奏?
(2009-07-01 09:35:41)
标签:
杂谈 |
顾育豹
杨荫刘先生(1899-1984)是我国在采录、整理、介绍、研究阿炳音乐作品方面的一代宗师。据悉,他在生前曾写信给友人黎松寿教授提到:“《听松》比《二泉映月》更好,何以至今听不到有人演奏?这是憾事!”
阿炳创作并亲自演奏过的《听松》,是首主题鲜明、风格独特、个性突出、结构严谨而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二胡独奏曲。乐曲以傲视酷暑寒冬、敢斗雨雪风霜的青松象征中国人民英姿勃发、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节,蒙胧结合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抽象概括了松树的高贵品德和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昔日阿炳的故乡无锡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的时候,《听松》这篇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对民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起到了一定鼓舞作用。
《听松》全曲共分五个段落:
引子。开阔、含蓄、深沉。宛如极目远眺万里江山,风光如画,气象万千,尽收眼底。作者壮怀之余发出无限感慨:大好河山何日重见光明?
第一段中一声强烈的怒吼延长音之后,立即响起嘹亮的军号声。这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奋勇战斗的号角。
第二段是全曲的核心,也是主体所在之处。汹涌澎湃的松涛声非常鲜明雄伟;军号声依稀环绕耳边。整个乐段只有“动”没有“静”,逼真地描写了松涛的呼啸声。一会儿,乐曲速度由慢渐快,而且越来越快,显示着千军万马杀入敌阵,奋勇战斗,穷追敌寇的壮观场面。
第三段,稍显平静,有发人深思的韵味。紧接着在高音区第二次出现了英勇战斗的形象。
尾声,乐曲中出现疾风骤雨、风卷残云般的战鼓声,仿佛千军万马奔向前方,直捣黄龙。这是全曲的“结论”: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可欺辱,一切胆敢来犯者终将葬身于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
杨荫浏先生是无锡人,是近代中国音乐学的奠基者,是上世纪后半叶传统音乐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在他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整理和介绍阿炳的音乐作品只是他许多杰出工作中的一件事。音乐界认为,没有他的整理和介绍,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优秀作品将成为绝响。因此,人们极为重视杨荫浏先生的学术观点。
杨荫浏生前认为:无论从思想性、艺术性看,《听松》都不亚于《二泉映月》,甚至有超过之处。他说:“《二泉映月》所反抗的是阶级压迫,《听松》所反抗的是民族压迫。就艺术感染力来说,《听松》也强过《二泉映月》。鉴于有战斗性的二胡作品‘写’来不易,应当承认,创作出《听松》这样气势磅礴的作品极为难能可贵,它无愧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听松》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一个在旧社会里连饭都吃不上的盲艺人,竟能用一把二胡唱出我们民族的心声,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