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东名菜佛跳墙

(2009-02-27 14:08:42)
标签:

杂谈

 

 文/巴陵

前往福建,就有人对我推荐了一道名菜——佛跳墙,闽菜的五大名菜之一。

当我从网络上了解佛跳墙之后,放弃了想吃它的想法。佛跳墙是道昂贵的名菜,原料多,制作复杂。我一直以来都吃普通菜式,主张寻找民间美食,对大菜没有兴趣。

    到了福州,来接我的夏告诉我,他在聚春园订了两蛊佛跳墙。跟夏走进聚春园,古朴的建筑风格,能审视出聚春园的历史文化沉淀,也让我对佛跳墙有了景仰之意。

待我坐定,夏给我介绍佛跳墙。佛跳墙由海参、鲍鱼、鱼翅、干贝、鱼唇、花胶、蛏子、火腿、猪肚、羊肘、蹄尖、蹄筋、鸡脯、鸭脯、鸡肫、鸭肫、冬菇、冬笋18种原料做成。分别用煎、炒、烹、炸多种工艺把18种原料做熟,再码放在绍兴酒坛中,加汤和绍兴酒,让汤、酒、菜充分融合,荷叶密封,武火烧沸,文火煨炖五六小时,才可以品味。

 我也从其他地方听说过佛跳墙这道菜的起源,在福州民间有三种传说。其一,1876年(清代同治末),福州扬桥巷官钱局一位官员设家宴请福建布政司周莲,令绍籍夫人下厨做福寿全,周莲吃后赞不绝口,遂命衙厨郑春发仿制。郑登门求教后,把食材加以改革,多用海鲜,少用肉,菜越发荤香可口。1877年,郑离开周衙府,在福州开了一片聚春园菜馆,福寿全成为主打菜,轰动榕城。因福州话福寿全与佛跳墙音似,很多人食客误以为是佛跳墙,因而改名。一秀才闻到福寿全启坛后荤香四溢,诗兴大发,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诗句,名声更大。其二,福建传统风俗习惯,叫试厨。新婚媳妇进门第三天,要下厨做一顿茶饭侍奉公婆,以考家务能力。传说一位富家女娇生惯养,不习厨事,嫁前愁苦不已,母亲替她把家里做好的山珍海味用荷叶包好,交代她到时候加热即可上桌。小姐到第三天竟把烹热技法忘了,情急之下把所有菜一股脑儿倒进绍酒坛,盖上荷叶,撂在灶头,自己跑回娘家。第二天浓香飘出,夫家连赞好菜,就是十八道菜一锅煮的来头。其三,费孝通先生研究考察,认为佛跳墙是一群乞丐所为。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和尚闻到香味,禁不住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一位饭铺老板出门闻到奇香,遁香发现是些破瓦罐,从此启悟,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配以绍酒,创造了佛跳墙。据查,和尚是高僧玄荃。

    1965年和1980年,分别在广州南园和香港举办了以烹制佛跳墙为主的福州菜大赛,引起轰动,世界各地掀起佛跳墙热。各地华侨开设的餐馆,多用佛跳墙招徕顾客。佛跳墙得到了大力发展,还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里根、伊丽莎白,深受他们赞赏。

    看着两只古色古香的食盅,立刻闻到一股酒香扑鼻,直袭心脾,接着浓香蔓延开来,散满整个包厢。食盅中的汤浓褐色,厚而不腻。接着散发出各种海鲜的香气,与绍兴酒味混合在一起,没有相互冲淡或者抵消,而是味道混合,演义得更加幽雅、清香。轻轻品口汤,浓滑鲜美,味中有味,回味无穷,再喝口清茶,海鲜的香气还在口腔里飘扬、扩散。寻觅汤中海鲜,形状已经不再明显,却烂而不腐,又软糯柔滑、清爽弹牙。慢慢品味、感觉,有种升腾之像。

    大厨还特别提醒:佛跳墙的食材非常多,但忌与芝麻、菊花、李子、兔肉、芥末同食,不然会有食物相克,出现中毒。

    到厦门后,我又结识了不少闽菜专家,也查阅了不少闽菜书籍,才知道佛跳墙是闽菜精华,聚春园更是佛跳墙的发源地,佛跳墙更是做得正宗地道,几十种原料煨于一坛,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和香味,吃起来软嫩柔润,浓郁荤香不腻,真的很难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爱琴海风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