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市民的奥运总结
(2008-09-26 09:19:49)
标签:
杂谈 |
8月8日,北京人和在北京工作学习的人放假一天。更确切地说,是不参加奥运比赛也没有机会直接参与奥运服务工作的人和必须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北京人放假一天。本匹夫是在放假之列,笃定要坐在家里欣赏奥运会开幕式。
开幕式好不好看?这在开幕式刚一结束就有了定论。本匹夫习惯人云亦云,也说好。
张艺谋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能讨巧,自然就能落好。他把鸟巢当做一特大银幕,将本该摄入电影胶片的人物、场景、效果和特技移植到体育场的空地上,让外国人看懂了堆砌在一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这就是本事。尽管大凡喜欢老谋子的影迷都会在他设计的开幕式表演中找到《英雄》、《满城尽是黄金甲》的影子,但这就是张艺谋的套路,别人也许能做,也许不愿意做,也许想做也做不来。
开幕式之后的比赛注定比开幕式精彩,哪怕是比赛中的落败者。可是败者的光辉似乎永远照不到中国男足的头上。输球又输人,中国足球很习惯丢人现眼。
说到这儿,又想起那个让人费解的问题,中国的竞技体育除了田径项目,似乎所有一个人或两个人参赛的技巧型项目总能获胜,不获胜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迎头赶上。而只要是三个人以上参赛的项目,就很难取得较好成绩。比如足球,得十一个人一起过关斩将才能获得一块金牌。由此感到,同是金牌,金牌和金牌的重量其实不太一样。
小球的奖牌一抓一大把,大球的奖牌得一块都很难。有人说中国人缺少合作精神,这是偏见。本匹夫觉得,是团队参与的项目难度更大,我们的竞技体育还需要在非优势项目攻关。但这并不说明参加团队项目的队员不如那些得牌的队员。以姚明领先的男篮就打出了气势,应当按金牌获得者同等对待。
竞技体育竞争越激烈越好看,但参与竞争的人必须要足够多。如果名曰国际比赛的项目只是自己人跟自己人玩,能有多大意思?
打个比方,如果这次因伤退出比赛的不是刘翔,而是一个小球项目队员,估计没有女观众为他遗憾到落泪,没有男观众举着门票喊冤,不会一下子引起那么多的猜疑和非议,更不用为他的退出专门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因为奖牌不会旁落,比赛没有悬念。不带别人玩的游戏别人最终也就不跟你玩了。
感谢韩国人率中国女手打败了韩国队!
感谢法国人教中国剑客打败了法国人!
其实,还应该感谢郎平指挥美国女排让中国女排载了跟斗,感谢那些走出中国的中国选手代表外国队跟中国队抗衡,可又怕被愤青骂成汉奸。
中国已经成为奥运金牌大国,但还不是体育大国。为什么?大概是我们还缺少把自己的果实送给别人当种子的大度。也可以说,一个体育大国不在于奖牌数,而在于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体育的可爱之处是竞争,更可爱之处是启动或培养对手来竞争。
这是一个普通市民的奥运总结。权当是瞎说吧!